1、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2、自缘身在最高层。
3、闻说鸡鸣见日升。
4、三,赏析
5、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6、宋·王安石
7、诗人句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写塔之高,也就是自己的立足之高。第二句用“闻说”虚写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暗喻诗人胸怀大志、对前途信心满满。
8、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
9、理解性背诵,可以先预习,加深印象然后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认真听碰到不会的生词,要把拼音注上,《登飞来峰》这首词很好背,很押韵,然后可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身临其境的记忆背诵,也可以多朗读几遍,就记忆深刻,,也可以试着听听录音
10、一,《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11、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12、二,朗读节奏
1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4、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诗人任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后返回故里,途经杭州时所写。当时他三十岁,风华正茂,抱负远大。借登飞来峰直抒胸臆,表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5、“不畏”二字表现出诗人的勇气。不怕层层浮云遮挡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立于最高处啊!“身在最高层”拔高了诗的意境,展现出高瞻远瞩的气概。
16、飞来峰上千寻塔,
17、【赏析】
18、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9、可以自己朗读
20、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代·王安石《登飞来峰》
21、登飞来峰的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王安石是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2、登飞来峰
2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5、原诗如下:
26、不畏浮云遮望眼,
2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8、飞来山一作:飞来峰。古代作品流传到现在可能会有误传。峰是指高而尖的山头,飞来峰就在飞来山上高高伫立。王安石这首诗题目叫登飞来峰,诗中内容叫飞来山也并不违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