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文案

论语 中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集合53句

疼了就再也不碰爱情 发表于:2024-06-09 点击:61

论语 中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传》

2、[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道德经》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在其中。选择他们中做得好的去跟从仿效,对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对照改正。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对于学习不好的人来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假装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个知识点。

10、[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这句话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能够获得新的领悟,这样的人可以被视为老师。对于学习不好的人来说,要通过不断温习学过的知识,领悟新的道理和方法,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13、这就告诉我们,求学和做人要谦虚,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借鉴,扬长避短,不断提升改进。

1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15、[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6、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19、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0、[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2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3、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这体现了古贤人的智慧。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这段话,对于指导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24、[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25、求学应该以诚信为本,真诚善良,尊师重道,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精诚团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鲁迅先生说;做人要正经,一本正经,正正经经,一不正经,就要失业,传承优良传统,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文明

26、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勤奋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对于学习不好的人来说,要时刻保持谦虚和学习的态度,不断向他人请教,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而错过学习的机会。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9、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3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中求学应该谦虚的句子

31、二、问题研究

3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该句出自《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4、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题《竹梅》

3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述而》

3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7、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第二、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38、谦受益,满招损.——《大禹谟》

3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才会让人感到愉悦。对于学习不好的人来说,通过不断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42、《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的句子,以下是一些适用于学习不好的情况:

4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4、[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45、[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4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

4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8、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疲惫。对于学习不好的人来说,要在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49、[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论语·为政》

5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52、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53、教读这十章,要认真研究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据此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以下同类内容推荐阅读:

1. 快乐法则:不期待,不假设,不强求

2. 很讽刺却又很现实的小短句

3. 超级阳光个性签名文案:焦虑没用,吃饭要紧

4. 深夜发的情绪文案:把行动交给现在,把结果交给世界

5. 想通了,也就放下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阅读更多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