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在那里建立了其学派
1、洛学”北宋洛阳以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二程同受业于周敦颐,他们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
2、很显然,这种主张与程颢的主张有明显的差别。
3、程颢[hào](1032年-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世居中山,后从开封徙洛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与程颐世称“二程”,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4、程颢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理者,天也”;认为“器亦道,道亦器”,将道视为无始无终的万物主宰。
5、二程兄弟在总结了先秦关于理和道的观念以及宋初以来的思想家关于理的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理”抽象为宇宙的本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提出来,构造了一个以理为最高本体的唯心论体系。
6、然而,理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形态正式形成,还要归功于“洛学”的兴起。
7、较之周敦颐、张载和邵雍,二程进一步摆脱了道教的影响而回归到儒学正宗,胡安国曾说:“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而后其道可学而至也。”
8、事实也的确如此,不仅由二程开始充分论证的“理”是宋明时期儒学的最高范畴,而且这时期学术思想的体系与规模也是二程确立的,因而,其思想便理所当然地成为理学的正统与典型形态。可以说,程颢、程颐乃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9、第二部分(二程观点)
10、二程曾说:“父子君臣,常理不易。”又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理的原则“推之而四海皆准”,不仅不能违背,而且要顺“理”而行,自觉接受“理”的支配,依“理”行事,具体说来,便是严格遵循封建秩序。
11、二程从学於周敦颐,後又长期在洛阳讲学,所以他们的学说或学派就被称为「洛学」。受学于理学周敦颐,创始人继承周敦颐的学说,仍不满足,又同张载、邵雍等频繁交往,切磋学术。终于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形成伊洛学派。二程长期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门徒日益增多,成为北宋时期最大的学术派别。著名弟子很多,其中,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号称“程门四大弟子”。
12、程颢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直接开启了此后的陆王心学。
13、所以,要使自己的心不为外物所迷,必须超然于物质、精神的欲望之外,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天理,保住“良知良能”。
14、不仅如此,在人类社会中,封建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纲常,也是天理的表现。
15、因而,程颢突出宣扬“良知良能”说,认为“良知良能,皆天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16、由程颢、程颐二兄弟所开辟的洛学,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学派。
17、第三部分(二程同中有异)
18、洛学有“宋兴伊洛,元大苏门,明清衍于睢水”之说
19、程颐认为儒家哲人早已说过,如《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穷理,“理”是人内心固有的,只是往往被外欲所诱惑,使理、心不能会而为一。这样,人欲和天理就会对立,且人欲会导致天理的丧失,为此,认识天理应“求于体”、“求于内”,应主动地“存天理,灭人欲”,以此化解个体与社会、个体欲望与社会秩序之间的矛盾,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够真心地去履行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20、洛学的形成受到了前人的启发和影响,而从根本上说,二程的思想具有相当的独创性,从而别具一格,自成体系。
21、至此,二程完成了理学思想体系的基本建构,成为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22、程颐虽然也偶谈“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之类,但毕竟谈得不多。
23、理心一体,万物皆在我心中,因此人们不需要去认识了解客观世界,而只需要认识自己的心即可。
24、对此,他曾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颐也主张天理论,他说:“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理”。
25、程颐所认为的“理”,重在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如水之所以寒,火之所以热,是自然之理。
26、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程朱理学”中的“程”主要是指程颐,而非程颢。
27、世界上只有一个绝对的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都是由“理”派生出来的,它们在“理”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统驭万物的绝对精神实体。
28、「伊洛之学」,为北宋时期河南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建立的学派。
29、因此,他又认为“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
30、第三部分(总结)
程颢在那里建立了其学派
31、他明确宣称,“心”生来就具有知万物之理的“良知良能”,“心是理,理是心”。
32、在二程那里,既然理是宇宙本原,那么,认识理、体认理的真谛也就成了他们的最高追求。
33、二程兄弟把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与伦理原则,上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
34、在此以前,虽然也有人提出过“理”,但只是被作为事物的规律提出的,而把它当成万物本原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则从程颢开始。
35、还认为,一物须有一理,但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而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
36、二程兄弟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把“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称之为“天理”“道”。
37、第一部分(原因)
38、朱熹说:“夫以二先生倡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
39、强调“我”与天地万物不可分,天地万物皆与我浑然一体,“天人本无二”,只要人们“诚敬存之”,使内心寂然无事,便可达到“仁”的境界。
40、程颐特别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以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阴阳者道也,离开了阴阳便没有道。
41、这样,天理才能存在,人欲才能有效地遏制,儒家的伦理规范才能变成现实。
42、程颢说:“天者,理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43、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他的思想后来由朱熹全面继承并大成。
44、宋明理学经过周敦颐、张载、邵雍等人的共同努力,思想体系已初步形成。
45、他认为“理”不仅总摄天地万物,而且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46、尽管如此,二程兄弟对于“理”的体认也同中有异。
47、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