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李白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当他离开此地的时候,汪伦又赶来送行,因而写诗相赠。
2、翻译: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3、.[唐].李白.
4、①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边人。李白游泾县,汪伦常酿美酒款待李白。②踏歌:民间一种歌唱形式。唐时民间歌唱,踏地为节拍,边踏步边歌唱。③桃花潭:在安徽泾县西南。
5、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6、【鉴赏1】
7、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8、《赠汪伦》
9、桃花潭水深千尺,
10、古诗《赠汪伦》的诗意: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11、赠汪伦(李白)
12、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13、一、二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七个字,既交代了将离去的人物和交通工具,又写出了扬帆解缆整装待发的情态。“忽闻岸上踏歌声”,笔触转到了送行者的身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是“忽闻”——很突然,说明事先没有想到。因为没有想到,才会高兴。无须说明,诗人的欣喜和感激之情已充溢于字里行间了。踏歌是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咏方式,一边走一边唱,依着脚步的节拍作歌。汪伦踏歌相送,有声有色,也写出了他的性格特征。
14、【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15、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
1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7、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翻译-
18、首句自称姓名,显得很亲切。已“乘舟”而“将欲行”,表明将行未行,这个时间安排得好,它与下面的“忽闻”紧相配合,产生出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试想:船马上就要荡开,诗人突然听到了岸人传来的一阵歌声,循声望去,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看样子,李白临走时并没有向汪告别,大概是汪伦得到李白已走的消息,便匆忙赶来的。他不但赶来了,还一边唱着歌,一边用脚踏着节拍。此情此景,怎能不使诗人感动呢?三、四两句,正是此情此景激发的情感浪潮的突
19、【出处】唐·李白《赠汪伦》
20、李白《赠汪伦》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1]。 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
2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2、这是一首借桃花潭水写真诚友情的诗。天宝十四载(755),诗人从秋浦往泾县游桃花潭,受到汪伦的热情招待。临别,汪伦前来送行,故作此诗。首二句叙事。言吾之“乘舟”,即将出发,忽闻岸上传来一阵阵踏地为拍的歌声。“忽闻”,出乎意料,“踏歌”,见出送行人之多,此用曲笔,闻声不见人,较为含蓄。三、四句抒情。潭水“深千尺”,而着“不及”二字,则更见出人之情深矣。清沈德潜云:“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此言写物以拟人之法,尤胜于比喻,形象生动,空灵味浓,更见情之真,情之深也。此诗为后人赞赏,故在桃花潭留有钓隐台、彩虹冈、垒玉墩等遗迹和传说故事。此送别七绝借自然景物,抒发真情,能做到人景合一,一气呵成,具有俊逸的风格和爽朗的情韵。
23、【注释】
24、这首诗是李白漫游泾县所作。以水深喻情深,这首小诗堪称典范。汪伦,李白好友,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人,常用美酒招待李白。
25、【意思】李白我乘上了船将要启程,忽然听见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26、【全诗】
27、[出处]
28、赠汪伦古诗原文
29、【鉴赏2】
30、然倾泻,其中蕴含着对这位农村朋友的无限感激之意。但诗人却不写自己的感激,而写汪伦的深情,对方深情如此,则自己的感激自不待言。深情是内在的、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只有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才会迸发艺术感染力。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借景言情,情从景出。汪伦从岸上踏歌赶来相送,这是眼前景;桃花潭水深不见底,这也是眼前景。于是信手拈来,并用“不及”二字相比较,便写出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名句。贴切自然,似乎毫不费力,却又含蓄蕴藉,感人至深。
31、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32、【鉴赏3】
33、虽然是初次相遇,但主客之间感情的深厚。
34、三、四句抒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用夸张手法,把潭水之深推向极致,再用“不及”二字,使汪伦的情谊成为只可想象不可计数的无穷大无穷深。不以“桃花潭水”比喻“送我情”,而以“送我情”比拟“桃花潭水”,正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
35、不及汪伦送我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