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 古文
1、④皆:全,都。
2、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上起战国,不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3、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4、①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5、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扩展资料:司马光砸缸”主要讲的是幼小的司马光,在小朋友掉到有水的大缸中,在危及朋友生命的时刻,他不和其他小孩子一样,临危不乱的他,举起石头将缸打破,成功救出小朋友的故事。
6、【注释】
7、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8、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孩子登上水缸落入水中。其他人都离开了,司马光拿起石头打破水缸,水流出来,孩子得救了。
9、司马光》这篇课文在语言上属于文言文,而同单元其它课文属于白话文。《司马光》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是小学人教版一年级的课文。
10、【译文】
11、我资识鲁钝笨拙,学问和术业研究荒疏,所做的事情,都在别人之下,惟独对以前的历史,稍微进心学习,从小到大,读而不厌倦。
12、【翻译】
13、⑤于:在。
14、②庭:庭院。
15、与其他课文相比,司马光的课文具有以下一些不同之处:
16、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几,何暇周览?
17、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8、文字体裁:司马光的课文属于史传体,强调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详实记述,注重事实真相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相比之下,其他课文可能涉及更多虚构的情节和艺术修辞手法。
19、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20、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之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1、⑥迸:涌出。
22、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23、【原文】
24、总的来说,司马光的课文更注重历史真实性和史料考据,而其他课文可能更注重文学艺术性和浪漫性。
25、内容主题:司马光的课文多涉及历史人物、政治事件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价值。而其他课文可能更注重表达理论观点、倡导哲学思考或描绘情感体验等。
26、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27、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28、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29、每当忧虑自司马迁、班固以来,(著史)文字繁多,布衣士人,不能读尽;何况对于皇上来说,日理万机,哪有空闲时间都看?
30、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原文:臣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司马光 古文
31、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
32、语言风格:司马光的课文以古文为主,使用了古雅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其语言风格更为庄重、繁复。
33、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比不上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司马光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精心背诵过的内容,就能终生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了!”
34、拓展资料:
35、作品背景
36、我先前奉命收集编写历代君臣的事迹,后又奉圣旨赐名为《资治通鉴》,现在已经编写完毕。
37、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wèng),足跌/没(mò)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g),儿/得活。
38、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9、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40、司马光砸缸是指北宋时期,司马光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为了惩治一个顽固的罪犯,采取了砸缸的方式进行审讯。砸缸是一种古代刑罚,将犯人关进一个大缸内,然后用棍棒猛烈地敲打缸壁,让犯人受到极大的惊吓和痛苦。这种刑罚旨在逼迫罪犯认罪,但也容易导致冤假错案。司马光的砸缸事件引起了许多争议,但也反映了当时司法制度的严格和刑罚的残酷。
41、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42、我经常不由自主地揣测,想删繁就简,列举纲要,专门捡取关系国家兴亡、百姓生计,良善的可以用做表率(法则),邪恶的可以用做警戒(教训),做为编年一书,以便先后有序,粗细不杂。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362年,共294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