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里的孔子名言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你好,孔子的仁政思想是他的核心理念之一,以下是一些与孔子仁政相关的名言:
4、子在川上曰:
5、同时,这些金言也具有普遍性,可以启发人们去思考和探寻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6、巧言令色,鲜矣仁!
7、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这些话言简意赅,承载了孔子对于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对于道德修养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9、孔子的仁政名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11、“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反映了孔子一生对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孔子把“仁”看作最高的道德修养,且高置于生死之上。
1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体现了孔子对待他人的仁慈和善良。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5、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16、孔子金言有十句。
17、这些名言都体现了孔子对于仁爱、正义、学习和友谊的重视。
18、小不忍则乱大谋。
19、首先,他说“有教无类”,这是强育的普及和平等。
20、孔子既是中国历史上众所周知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鲜为人知的政治家。电影《孔子》就选取了孔子成就最小且最为失败的政治生涯,展示了孔子51岁(即公元前501年)出任中都宰到73岁去世跌宕起伏的后半生。其中主要的情节有:夹谷之会、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基本上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里所叙述的孔子生平主线一致,同时又融合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不时地穿插了《论语》中的孔子经典语录,着力表现了孔子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颠沛流离的“丧家狗”形象以及为师为父的仁者情怀,艺术地再现了孔子形象的魅力,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真实而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孔子。 一、孔子形象魅力之一——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 春秋后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民不聊生,社会极为动荡不安。在这样的乱世,孔子却一直坚守着自己恢复周礼、拯世救民的政治理想。他反对暴政,渴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社会理想;他强调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试通过“正名”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君臣、人伦关系;他主张举贤,要求“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论语·为政》);他主张“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孔子家语·相鲁》),反对攻占杀伐……孔子的这些为政理念在影片中得到充分体现。 影片一开始,写孔子任中都宰一年,实施礼治,取得了不错的政绩,回朝廷述职。因为鲁定公的赏识和支持,孔子晋升为大司寇,这为他在全国推行礼治、实施自己的执政理念提供了舞台。彼时,鲁国的朝政由“三桓”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把持,这也是孔子施政时要面临的重重阻力。而私下里,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漆思弓免受陪葬之死,已经与之结怨。之后,他随鲁定公赴鲁齐两国的“夹谷之会”,与齐景公和大夫黎 且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从齐国收回汶上三城,回国后出任代国相。随即,为了打击“三桓”的势力而巩固中央政权,他提出“堕三都”的举措,引发佞臣谋反,在平叛之后,季桓子假传定公旨意,罢黜了孔子。至此,孔子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因此,当连鲁定公都无奈地发出“战败了,谁还在乎你有没有仁义”的叹息时,我们看到了孔子在政治上的失败命运。 孔子的为政时间虽短,然其能文善武的政治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无论是外交上获得成功的“夹谷之会”,还是内政上归于失败的“堕三都”。尤其是鲁定公十年的齐鲁“夹谷之会”,更是彰显孔子治国才能的高潮部分。会盟前,孔子谋划为鲁定公配备军队,并用善射赢得大司空五百乘兵马的支持。会盟中,孔子不仅化解了齐臣犁弥等人突然发难,还以奇招镇住了齐国大军。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凛然大义所折服,归还了汶上三城。可以说影片中“夹谷之会”的场景,既体现了孔子文武兼备的外交策略,又展示了孔子义正辞言的胆略和才智,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孔子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风范。 如果说,“夹谷之会”是从正面展示孔子的施政魅力,那么“堕三都”则是从反面坐实了孔子的政治才干。“堕三都”是指孔子建议鲁君毁掉“三桓”私邑费、郈、郕的城墙,防止他们拥城自大、各自为政,以求打破“三桓”割据的局面,达到强公室、抑大夫、贬家臣的最终目的。是时,“三桓”之家臣势大震主,故此议亦得到“三桓”的响应。先是郈邑被拆掉了;在拆除费邑时引发了家臣公山不狃的叛乱,孔子率鲁军平定了叛乱;最后拆除郕时,则没有成功。至此,“堕三都”的计划失败。这一剂猛药,不仅震醒了“三桓”,还惊动了邻国的齐景公,他们一明一暗,合力剥夺了孔子的施政舞台。虽然孔子的政治生涯因之结束,但“堕三都”这一环节更让我们见识了孔子那不可小觑的为政能力。 二、孔子形象魅力之二——颠沛流离的丧家狗形象 所谓“丧家狗”,通常是用来形容人凄凄惶惶、无所归依的狼狈样。这一说很符合孔子当时沧桑落魄的外表,然用“丧家狗”来比喻孔子,亦是对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虽然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傲骨的一种褒扬。《韩诗外传》有云:“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顾望无人。(丘)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这既是孔子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孔子“丧家狗”形象的最好注解。 公元前497年,54岁的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十四年的颠沛流离生活。期间,他来往于卫、陈、宋、蔡、叶、楚等国,想劝说诸侯,希望得到重用,以便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根本没有哪国国君愿意采纳孔子的建议。影片写孔子冒雨离开鲁国,跌进泥水里仰天长笑的悲凉,可谓开启了孔子辗转漂泊于异国的“丧家狗”之旅,也是孔子为政理想得不到实现的一个缩影。 一路之上,即使是治国理念得不到实施、希望一次次落空,孔子始终怀揣“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热情,其当仁不让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影片中写卫灵公起初是很尊重孔子的,不仅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还恳请孔子能够见一下自己的夫人南子。南子见到孔子,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孔子的爱慕之情,二人的谈话内容也很广,涉及了《诗经》、礼让治国等问题。之后,南子请求卫灵公重用孔子,但卫灵公最终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没让他参与政事。然因“未见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也因为预感到卫国即将大乱,孔子离开了卫国。他在卫国为政的愿望也随之化为泡影。同样,其他国家也没有为孔子提供为政的舞台。 一路之上,即使是身处逆境、困境、危境之中,孔子也不以之为绝境,始终坦然面对,将积极乐观而又不失坚韧的人生态度落脚在具体的人生行为当中。影片中孔子离开卫国后,与弟子居于宋,在讲学之际遭遇宋国大司马桓魋派人砍树破坏,孔子依然镇定处之,神色自若地为弟子讲诵《诗》《礼》。再如“陈蔡被围”的情节,写孔子与弟子于陈蔡交界空村中被困七日,众弟子断粮挨饿,有人不禁对老师产生了怀疑。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孔子虽然面容憔悴,却用琴声传递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坚强心境,并经受住了苦难现实的考验。 一路之上,即使被世人误解或嘲弄,孔子始终坚守“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坚持向自己的学生传道。影片写子路问津,招致了农人的嘲弄,还有人劝他隐居算了。面对这种情形,孔子仅是淡然一笑而过。尤其是当孔子与众弟子失散又重聚时,弟子复述他人眼中的孔子,称“东边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得像丧家之犬”。孔子闻听“丧家之犬”之语,开怀大笑,认可了这一说法。虽然时人认为孔子的道行不通,但孔子依然坚持向学生传授君子的必修课“诗书礼乐”,传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以忠孝为本,可以使人道和谐、百业兴旺”等治国理念。 总之,影片以散文式的结构展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困顿窘迫,一路遭遇饥寒交迫、战乱逃难以及爱徒,但他一直坚持传道,慷慨悲歌,既让我们敬畏和叹服,又让我们感受到孔子赋予“丧家狗”这一称号的精神内核。 三、孔子形象魅力之三——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 虽然影片重点凸显孔子的政治理想,但也不忘展示了孔子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从片头弟子净手听孔子的谆谆教导,到结尾皓首穷经作《春秋》,始终穿插着孔子和众弟子在一起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患难与共的深厚情感,可谓催人泪下。孔子众弟子尤其是漆思弓、颜回、子路、冉求等人的所作所为,既让我们感受到孔子对弟子言传身教的影响和领悟到孔子精神的伟大,又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孔子为师为父的仁君子情怀。 漆思弓是影片中虚构的孔子弟子。此人原本是季平子生前爱奴,因抗拒殉葬仓皇出逃,后遭追捕断臂,被孔子收纳为徒,一直随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又随冉求回鲁国迎战齐军。因为他,孔子在朝堂之上雄辩群臣,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力主废除人殉陋制,使得鲁君最终废除了人殉陋制。 颜回外表文弱却意志坚定。颜回之死是影片中最牵动人心的一幕。为了抢救孔子的著述,他反复潜入水中抓取竹简,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缓不过来了,可是孔子依旧抱着颜回尸体不肯放手,其场面令人震撼。 子路孔武有力,一路伴随孔子左右,为老师保驾护航。后来,为了实现老师的政治理想,子路出仕卫国。子路之死则是影片中最悲壮的一幕。卫国动乱,子路为保护幼小的卫君,浴血奋战,在生命垂危之际,扶冠就义,声言:“我的夫子有教,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戴得堂堂正正!” 冉求在陪伴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召回鲁国做官,并在齐鲁大战中率领鲁国军队取得胜利。交战时,冉求展示了非凡的射箭和驾车功力。战后,当季康子问他军旅的本领是学来的还是天生就会的,冉求回答:“学之于孔子”。他不求任何赏赐,只是一再地殷殷恳求能让自己的老师回国。在冉求的努力下,68岁的孔子最终回到了鲁国。 本片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子见南子”事件的处理。“子见南子”是事实,然因史载简单,为后人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然影片将南子想象成孔子的知己,甚至让她死时脑海中依然浮现孔子的影像,实在是一大败笔。尤其是南子所言:“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样的设置,让爱师如命的颜回、子路、冉有等众弟子情何以堪?孔门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难道真的就找不出一个懂得孔子之人么? 总之,电影《孔子》以非常严谨的创作态度展示了孔子推行礼乐仁和的大同世界的艰难历程,褪去了附加在孔子身上的“圣人”光环,将其还原为“人”,表现了孔子终其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高尚人格,塑造了一个人性的、鲜活而傲岸的孔子形象。恰如导演胡玫所言:“我们都听过孔子这个名字,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他的事迹。也许我们也在背‘四书五经’,但不一定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电影是一种先进而又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我想通过它,让孔子走出《春秋》和《史记》,走进现代人的视野。这也是我拍摄电影《孔子》的初衷。”确实如此,影片不仅多方位地再现孔子形象的魅力,还让我们看到孔子的仁和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
21、孔子金言包括十句话,分别是“爱人、尽职、诚实、敬神、节制、宽容、尊重老人、敬重师长、诚实劝告、按规矩办事”。
22、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去干扰别人。
23、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24、第四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5、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6、——《论语·里仁》
27、第四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9、3、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3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电影里的孔子名言
31、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乐之者。
3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3、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
35、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逻辑上是,人之所以有今日之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考虑得长远。
36、【译文】
37、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论语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别。
3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9、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40、——《论语·颜渊》
4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2、第六句:朝闻道,夕死可矣。等等。
43、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45、此外,“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以致用需要强调温故知新。
46、第二句礼之用,和为贵,
4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48、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9、第一句欲速则不达,
50、第二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友谊的喜悦之情。
52、——《论语·述而》
53、【原文】
54、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说到过。无论孔子还是颜回,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55、总结如下。
56、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57、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58、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59、孔子的金言里最常用的是以下几句:
60、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电影里的孔子名言
61、——《论语·卫灵公》
62、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6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6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5、再次,“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做人做事要信实,说到做到。
6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68、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69、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7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2、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73、君子按照天地的规律要求自己,所以舒适安宁。小人则被外物所奴役,求名逐利,常常忧虑算计。
7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5、另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知道不如喜欢,喜欢不如享受。
76、在实践中,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守这一原则,社会就会更加和谐稳定。
77、——《论语·为政》
7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79、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
8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8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3、还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8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5、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8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87、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8、礼之用,和为贵。
8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电影里的孔子名言
91、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
92、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3、不学礼,无以立。
9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雍也》)这句话强调了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则只追求个人利益。
9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6、最后,“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用来区别高尚的君子和低劣的小人。
97、孔子提倡以仁义之心来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不去伤害、欺负、剥削他人。
98、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②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③肱(gong):上臂,这用泛指胳膊。④枕;用作动词。
99、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论语》中的10句话,被人们称为孔子的金言。
10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0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4、总之,孔子金言所包含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依然让人深思。
105、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106、第三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8、【注释】
10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0、【读解】
111、人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习之,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加以改进。
112、4、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3、5、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5、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已经成为了广为传播的名言。
116、听其言而观其行。
117、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1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电影里的孔子名言
1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22、——《论语·子罕》
123、吾日三省吾身。
124、第1句:德不孤,必有邻。
1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26、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27、孔子留传的名言不少,其中在论语中体现他安贫乐道的句子有:
128、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9、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深刻,言语简洁,留下了许多著名的金言。
130、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131、第五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2、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均。
133、——《论语·季民第十六》
134、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风气。
135、第五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6、孔子的金言包含了伦理道德、人生哲学、政治建设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
137、朝闻道,夕死可矣。
13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告诫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思考,才能避免近期的困扰和忧虑。
139、这个思想在孔子的政治理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40、孔子的金言有10句。
141、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142、德不孤,必有邻。
143、它所传达的是一种相互尊重、公正和关爱的原则。
1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5、第三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贵,
14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4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9、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