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
1、“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2、全诗为: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3、这些情感一方面使得《诗经》徭役诗在整体上具有哀伤沉痛的特征,具有比较强的批判色彩;另一方面这些世俗生活的悲剧情感也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人力量。
4、爰居爰处8?
5、拉着你手紧紧握,
6、《诗经·邶风·击鼓》译注
7、不我信兮15。敲鼓声音响镗镗,
8、题解: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9、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10、有忡:忡忡。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诗经·车攻》中有“萧萧马鸣”的句子,形容边塞军旅的威武。后来,李白在他的《送友人》中引用这句话,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3、与子成说11。
14、执子之手,
15、洵:远。
16、原文译文注释
17、安营扎寨有了家,
18、他用“班”字来形容马,离群的马,这使得整个画面更添一份缱绻情意。
19、平陈与宋5。
20、叫我何处去寻找?
21、原来马在树林下。
22、一、原文:
23、孙子仲:卫国大夫。
24、于以:于何。
25、系马不牢走失马。
26、从孙子仲4,
27、不能实现那誓约。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即"镗镗"。
28、于林之下。
29、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30、《诗经·车攻》是《诗经》中的一篇篇目,记录了周代的一场战争,其中有一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形容了战争时马嘶声和旌旗飘扬的景象。这句话所蕴含的典故是指周武王在攻打商纣王时,战车和战马奔腾嘶鸣,旌旗飘扬,士气高昂,最终取得了胜利。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
31、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2、要去调停陈和宋。
33、于嗟洵兮14,
34、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35、我独南行。
36、忧心有忡7。
37、跟从将军孙子仲,
38、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39、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40、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41、『咀华庐』整理
42、我曾发誓对你说。
43、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44、活:借为"佸",相会。
45、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郭晋稀)
46、长期不许我回家,
47、————杜甫《后出塞》
48、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49、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50、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51、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52、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53、“无论聚散与死活”,
54、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55、土国城漕3,
56、“白头到老与你过”。
57、叹息相隔太遥远,
58、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59、《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60、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
61、人留国内筑漕城,
62、击鼓其镗1,
63、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64、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65、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66、于以求之9?
67、唯独我却奔南方。
68、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69、诗经·邶风·击鼓》赏析
70、猃狁(xiǎnyǔn):古代族名,是匈奴族的旧称。又叫犬戎,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
71、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72、玁狁,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即北狄(秦汉时的匈奴),活动于今陕、甘等一带,猃、岐之间。相传在远古时曾遭黄帝驱逐。殷周之际游牧于今陕西、甘肃北境及宁夏、内蒙西部。西周初其势渐强,成为周王朝一大威胁。周宣王曾多次出兵抵御,并在朔方建筑城堡。
73、《诗经·邶风·击鼓》全文意思如下:
74、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75、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76、再难与你来会面。
77、《诗经》徭役诗所表现的情感内容。《诗经》中反映徭役的诗很多,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78、死生契阔10,
79、与子偕老。
80、不我活兮13。
81、使人愁苦心忡忡。
82、不我以归6,
83、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84、踊跃用兵2。
85、这句话也被用来形容军队行进时马蹄声响起,军旗飘扬的情景,具有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的作用。
86、鼓舞士兵上战场。
87、于嗟阔兮12,
88、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称为战争徭役诗,这类诗在《诗经》中大概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诗经》中一般被称为“王事”:“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唐风·鸨羽》),“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小雅·北山》)。 参加战争和徭役,是周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由于周人重农尊亲,所以从总体上看,战争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与征夫苦语。 1.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正面歌颂,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气势磅礴,铺陈扬厉,写出军威严整,声势浩盛,表现出强列的自豪感和乐观情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对敌人侵犯的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保家卫国、守土抗战、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诗经》中这类从正面歌颂角度所写的战争诗,不注重直接具体描写战斗场面,而是集中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思想的体现。 2.由于周族创造的是农业文明,周人热爱和平问到的农业生活环境,所以有些战争徭役诗是对战争的沉痛反思,思想深刻,笔力精邃,写出战后萧索破败,田园荒芜,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中的《采薇》、豳风中的《东山》《破斧》等。 《小雅·采薇》是出征北方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北方少数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说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际无限哀伤。 《豳风·东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厌战情绪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我”久征不归,现在终于脱下戎装,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军打仗了。归家途中,触目所见,是战后萧索破败的景象,田园荒芜,土鳖、蜘蛛满屋盘旋,麋鹿游荡,萤火虫闪烁飞动,但这样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独守空房,盼望着“我”的归来。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久别后的重逢,也许比新婚更加美好?这里既有对归家后与亲人团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整首诗把现实和诗人的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诗中作者现象妻子怀念自己,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的表现手法对后世创作有极大影响,为杜甫《月夜》所祖。(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战争徭役诗除了上面所说的有厌战思乡之情,还有少数激愤昂扬之作之外,《诗经》中多数战争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不义战争的愤慨厌倦。这些诗写出战争徭役致使田园荒芜,人民不得安居乐业、奉养父母,怨恨之至而呼天抢地,无论是大夫为天子、诸侯服役,还是下层人们为国君服役,都表现出服役者的强烈不满和极端厌战,揭示出繁重徭役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苦难,如《唐风•鸨羽》、《小雅•黄鸟》等。 4.在重视群体疾苦,表现治乱兴废的同时,战争徭役诗也不乏关注个体感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更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出现了反映怨妇闺愁和征夫乡绪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因为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心灵碰撞,展示了战争徭役给人类个体所带来的内心创伤和心理承受,所以更好地把复杂细腻的兴奋、伤感、欢欣、忧虑等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后人读起这些作品时,对于作者久戍不归、久战不休的深深厌倦,对作者自身遭际的无限哀伤,前途未卜的高度担忧,对作者既痛恨敌人又思乡自伤的矛盾心理,对作者归家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的幸福憧憬,都会有更为深入而细致的体会和认识。 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写: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面前,梳妆打扮还有什么意义呢?率真质朴的写出了思妇内心的哀痛 《王风•君子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和对丈夫的惦念。牵肠挂肚的寄语,难以割舍的遥思,寓于字里行间。黄昏时分,牛羊等禽畜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这种怨妇闺愁,念夫怀远的情感,在后世诗歌中也多有反映;而这种缘物生情,触景思夫的艺术手法也深入到后人的审美思维,影响到后世诗歌的表现方式,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奠基的意义。很多诗歌的创作手法,选取视角,反映题材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根基和源头。而《诗经》的战争徭役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无论是颂记战功,叙写军威,还是表达征夫厌战,思妇闺怨,在后代诗歌史上都不乏回响。
89、【赏析】
90、徭役迫使很多人远离家乡,违背了人伦常情,破坏了农业生产,于是出现了许多服役者和家里的亲人互相思念牵挂的作品,如《鸨羽》中行役者对无人赡养的父母的牵挂、对迫使自己远离家乡的怨恨;《君子于役》中家乡的妻子对外出服役、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思念。二是对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如《小雅•何草不黄》中征夫对自己“独为匪民”的怨愤。
诗经中关于战争的诗
91、爰丧其马?
92、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93、采薇描写的战争是周王朝与猃狁的战争
94、叹息与你久离别,
95、采薇描写的战争是与猃狁的战争。“糜室糜家,猃狁之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