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伯夷列传重点句子翻译-推荐81句

】幸福壹直存在【 发表于:2024-06-09 点击:60

1、不忍人:其心兹发,此不欲更生于世也。

2、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史记·伯夷列传》

3、操:操有伯夷之义者。

4、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史记·伯夷列传》

5、以:以父命求,而不为杀。

6、接着司马迁引用了《老子》中所说的话,并用伯夷叔齐作为反例,来说明报应论这种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靠老天爷去惩恶扬善也是不可能的。《老子》中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颇的,他总是向着与人为善的人。”但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来说,伯夷叔齐可以说是善人,并没有什么邪恶之念,他们积善行德、廉洁自好,但最后却饿死在山中,这又是如何解释的?”

7、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由此我想到在上学的时候写文章,总要写上几句某位名人曾经说过,实际上,名人是否说过这些话,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写上名人曾经说过,就会强化自己论述观点的说服力,让大家更加信服我所说的话,这就是所谓的“引经据典”的作用吧。

9、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史记·伯夷列传》

1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1、对于伯夷叔齐对武王伐纣所持观点,我认同孝的说法,但不接受忠的说辞,时代的局限性和认识的偏差,让我们可以批判性继承前人留下财富的同时,摒弃其中的糟粕。

12、但太史公司马迁的这种理解,很多人认为有失公允。对《老子》中所提到的这句话,有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大自然本来就非常公允,它给人以平等的机会,并没有什么亲疏之分。

1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14、伯夷列传的人物事迹值得赏析。

15、伯夷列传的人物事迹提醒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16、伯夷叔齐虽然是贤人,但在得到了孔子的称赞后,变得声名更加的彰显,颜回虽然是个好学之人,但也是跟随了孔子之后,才能让自己的德行被人发现和认同。

17、自保:且又不以生人为事,用去用就,俯仰于其间也,将何求而自保?

18、异:异乎三子者之撰。

19、通:通乎阴于此者为神。

20、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21、从而:从而誉之,非歌颂其功德也。

22、称:称其贤而食之,不亦外乎初之心哉?

23、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史记·伯夷列传》

24、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想立叔齐为继承人,但是因为伯夷是兄长,这么做并不符合规矩。等到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哥哥伯夷,但是伯夷并不接受,他说:“父亲的命令是由你继承君位,而不是我,父命不能违抗。”于是伯夷就逃走了。叔齐也不愿意做君主,因此也离开了国家。于是国人们拥立了孤竹君的另外一个儿子做君主。

25、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把《伯夷列传》作为列传第一篇目,可见司马迁对其的看重,正所谓开篇立论,立论的低调也就在于此,而在这里引用了大量孔子的看法,可见作为儒家学者司马迁还是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不过司马迁也通过自己的笔触,阐述了自己的对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报应论的驳斥,哪有什么报应呢?恶人受到惩罚,善人收到赞扬,取决于社会风气和规则,而不取决于天命。

26、正在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尊敬老人,于是他们便商定去投奔西伯侯,等他们到达西岐的时候,西伯侯姬昌已经去世了,武王用战车装载西伯侯的灵牌,尊西伯侯为文王,向东进发,去讨伐纣王。

27、望:望之饿不禁得食,不免得死。

28、孔子说伯夷叔齐能够做到求仁得仁,因此没有怨恨,但两人临死之前所说的话,却能看得出他们的怨愤之情。他们说:“我们登上首阳山,采集薇蕨来作为充饥的食物,以残暴代替残暴,不知道这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吗?神农虞夏死了之后,我们也没有可以依附的人了,可惜我们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将命不久矣!”就这样,伯夷叔齐两人饿死在首阳山中。

29、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史记·伯夷列传》

30、伯夷列传中的文言实词有许多,如“让”,表示辞让、退让;“饿”,表示饥饿;“仁”,表示仁爱;“义”,表示道义;“耻”,表示耻辱等。这些实词在文章中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

31、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32、武王伐纣胜利之后,天下都归属了西周,而伯夷叔齐耻于做周的子民,所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于首阳山中,采集薇蕨吃勉强度日。但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首阳山也是周天下的一部分,山上的薇蕨也是周朝的,他们又怎能做到彻底的不做周民,不食周食呢?如果在武王伐纣前,他们直谏属于义士的话,等武王伐纣成功之后,他们不积极参与到天下治理之中,而要一定要保持自己所谓“不为周民,不食周粟”的义行就有些迂腐了。

33、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史记·伯夷列传》

34、姜子牙当时阻止杀死伯夷叔齐,并不是认为两个人说的对,恰恰相反,他并不认同两个人说的话。但如果杀了伯夷叔齐,岂不是告诉世人,他们不能容下两个老人的进谏,武王又怎能以有道伐无道,继承天命而代替殷商呢?因此二人不能杀,杀之则武王就成了不义之人了。为了维护武王的名誉,姜子牙才阻止了武王随从的莽撞做法。

35、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史记·伯夷列传》

36、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史记·伯夷列传》

37、启示一:做人要有原则,论事要有依据。

38、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39、国家是重托,国君则肩负了治理国家的责任,伯夷叔齐都不愿意担任国君,一方面可以说是他们遵从父命,是做到了齐家和修身的君子。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是他们只注重了修身和齐家,而把治国和平天下的责任放在了脑后。君子最看重的品质是担当和责任,修身和齐家是基本要求,治国和平天下则是社会责任。

40、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史记·伯夷列传》

41、例如,“让国”表现了伯夷的高尚品质,“饿于首阳”凸显了他的坚定信念,“仁至义尽”则概括了他的高尚行为。

42、诚心:诚心见于不在外者。

43、孔子说过:“有道德的人最怕自己死后名声不被传扬。”贾谊也曾经说:“贪得无厌的人追求财富,壮烈之士追求名誉,自命不凡者追求权力,而百姓们皆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会互相辉映;同类的东西,就会相互应求。因此云跟从龙而生,风因虎而成,圣人出现的时候,万物就会引人瞩目。

44、重点字:仁,义。重点词: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4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史记·伯夷列传》

46、是求取富贵,还是求道德,这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有了选择,并坚持自己的选择,就确定了原则,有了原则,就可以专注于做事,专注于做事,才能做出成绩,不管是求富贵还是求道德,都会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47、在《史记·伯夷列传》的开篇,司马迁就提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提笔论事要有依据,学识渊博的学者,尽管他们阅读过的书籍极多,但在下笔之前,还要从“六艺”中查找考证得可信的证据才行。

48、非:非自害其身者,莫余怨尤。

49、怎么理解一句话,主要看作者的心境、认识和他想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显然太史公司马迁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驳斥道家的理论,因此,他所谓的误解,倒有可能是有意为之。太史公司马迁为了进一步说明,又举出了一些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50、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史记·伯夷列传》

51、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史记·伯夷列传》

52、这些实词不仅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53、贵:贵在于天爵而人爵从之。

54、均:均之始与均之终,其于众人也反矣!

55、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史记·伯夷列传》

56、司马迁以孔子的学生颜回作为例子,颜回是孔子最认可的一个学生,但他贫困潦倒,后来竟然贫饿而死。而盗跖是个越货的盗贼,他聚集了数千人横行天下,但是却可以得到长寿,这就是所谓的上天会善待善人而惩罚恶人吗?接着司马迁又以他所处的时代作为例子,说那些横行不法的人往往能够得到巨大的利益,也没见得有不能善终的。而这些循规蹈矩,按照规矩礼仪来做事的人却往往遭殃,这样的事很多。由此我想到司马迁自身的经历,便是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而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在他身内心中是有极大的怨恨之情的。因此,他蔑视天道之说,他认为天道并不存在,所谓天道即人道,人若不行正道,则无天道可言。

57、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要追求德行,并弘扬自己的名声,如果不依附那些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又怎么能流传于后世呢?这不正应验了那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吗?

58、恶:恶能无纪。

59、伯夷列传中有诸多名句,这里摘抄几段。

60、孔子说:“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在一起谈论事情,道不同的人,自然不能相一起谋划。”因此,每个人都只是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罢了。也有说:“如果富贵可以求得的话,就算让我去当驾驭马车的马夫,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不可求得,那就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就行了。”只有到寒冷的时候,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当这个世界的污浊的时候,高尚的品德才能够得以凸显。问题不是他们把什么看得更重的问题,而是他们专注于做什么的问题。

61、他们的坚持和忠诚令人敬佩,他们宁愿饿死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原则。

62、忍:夫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63、伯夷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人,他和弟弟叔齐因为不愿意吃残羹剩饭而选择了离开家族,去过苦行的生活。

64、伯夷叔齐究竟值不值得称道,这件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凡看一件事,如果仅仅看到了黑暗,那么你的内心就更难有阳光照进去,我们只有去挖掘一件事中的积极意义,才对于我们是有所裨益的事。

65、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66、启示三:宿命和报应论根本不存在,所谓天道实际上是人道。

67、同时,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为了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我们需要做出一些牺牲和付出。

68、启示四:顺应时势,依托情境,积极进取,入世有为。

69、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史记·伯夷列传》

70、耻:耻之非以一人治一人,耻之以众人治众人也。

71、隐居起来的贤人,因为不为世人所知,而导致自己的名声被淹没,这不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吗?隐士只做到了修身,但因为自己没有形成影响力,而不能对他人构成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对个人的修行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只有相互促进,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倒退。

72、采:若见浮云而无定处,可卷而怀之;况于采薇咏归者乎?

73、启示二:从伯夷叔齐对武王的直谏,批判继承忠孝之论。

74、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心胸宽广的人,因此他们不记旧恨,也没有什么怨言。”又说:“求仁而得到仁,又有什么怨言呢!”司马迁认为从伯夷、叔齐留下的诗中,可以看到孔子所说是有一些不妥不实之处的,这说明司马迁对孔子所说的话有所怀疑的。

75、伯夷和叔齐拦住了武王的战马,进谏道:“父亲死了而不去安葬,却去讨伐别人,这是孝道吗?以臣子的身份去讨伐君主,这是符合仁德的做法吗?”武王左右的护卫想杀了伯夷叔齐,姜子牙及时制止了他们,并说道:“这两位是义士呀!”让人把两个人扶起来,送走了。

76、穷:道侧多饿死,不独死于道者侧。

77、非:非不欲仕也,不以天下之是非为己任也。

78、与:幽厉仁不足知,要非不知士也。

79、太史公司马迁于是发出了感慨,如果从这件事上来看,伯夷叔齐到底是有怨恨还是没有怨恨呢?

80、“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史记·伯夷列传》

81、这些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的人生成长和价值观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翻译  
>>以下同类内容推荐阅读:

1. 发朋友圈高质量的句子,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录

2. 幽默励志的句子,激励自己努力的短句

3. 每日一悟经典语录,人生感悟正能量句子

4. 看透人生醒悟的句子,朋友圈经典文案金句

5. 适合发朋友圈人生感悟,生活哲理句子精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