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2、⑥间:挑拨离间。
3、条贯:条文
4、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5、事:侍奉
6、⑤惨怛:忧伤,悲痛。
7、以上句子都是屈原列传中的重要句子,它们不仅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自我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智慧和思想。通过对这些句子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屈原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8、屈原列传中重要的句子赏析如下: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言震慑千古,多人志士仁人奉为座右铭,掛于床头桌前,为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上下求索,生生不懈!
10、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
11、以:表目的。刺:指责。
12、疾:怨恨
1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14、⑤如:往……;到……。
15、四、难句翻译
16、三、句式归纳
17、明道德之广崇,明是使动用法吗?怎么翻译?接遇:接待
18、以,以出号令
19、①绌:通“黜”。贬斥,废退。
20、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1、今义:色彩
22、二、古今异义的词
2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5、(16)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
26、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南史·王懿传》:“愉接遇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唐刘肃《大唐新语·谀佞》:“[姚崇]忿其谀媚……自兹不复接遇。”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宋昌藻,考工员外郎元问之子。天寳中,为滏阳尉。刺史房琯以其名父之子,常接遇之。”
27、译: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都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28、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
29、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
30、穷:走投无路
31、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32、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
33、这句话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自我追求,他对于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深感不满,因此宁愿孤独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是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的基础。
34、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5、译: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离骚》这篇诗歌中再三表露出来。
36、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lí,离),遭受。
37、“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38、,入则与王议国事
39、反通返离通罹见通现指通旨濯通浊
40、这句话是屈原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也是他对于自己的一种劝诫。他认为作为一个圣人,应该不拘泥于世俗的束缚,而是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他认为如果所有人都沉浸在黑暗之中,那么自己也不应该过于清醒,而应该适应环境。同时,他也认为自己不应该过于自负,而应该放下自己的执念和偏见,去接受现实。这种思想表达了屈原的智慧和包容心,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和领袖的基础。
41、④厚币:丰厚的礼品。币: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泛指用作礼品的玉、帛等物。委质:谓人臣拜见人君时,屈膝而委体于地。引申为归顺、臣服。质:指形体。一说“质”通“贽”,指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委质”也引申为归顺、臣服。
42、(12)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疏:疏远
43、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
44、疾:疾病
45、⑧疏:疏远。
46、②当:抵押。
4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屈原:
48、答案:“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49、为,楚怀王左徒。
50、译:(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已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51、①甘心:称心,快意。
5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53、明:阐明
54、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
55、出则接遇宾客,接遇是什么意思?
56、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57、⑤害:妒忌。⑥属:写作。
58、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59、“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60、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
61、上:上古。喾(音库)下:近世
62、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63、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64、②幽思:苦闷深思。
65、⑦卒:最终。⑧内:同“纳”。接纳。
66、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
67、志,博闻强志闻
68、②娴:熟习。
6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70、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71、忧国忧民,爱国忠君。
72、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担任着三闾大夫官职,他有思想、有见解,当时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心,屈原主张改革,建议楚王富国强兵,可是楚王听信谗言,不听屈原建议,屈原忧心忡忡,写下了不朽诗篇《离骚》,最后投入汨罗江,以死报国。
73、遇,出则接遇宾客,
74、(14)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
75、明,明于治乱
76、绌通黜内通纳从通纵质通贽反通返
77、译:(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对治理国家的道理很精通,对外交辞令非常熟悉。
78、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79、今义:颠来倒去
80、⑩约:简约。
81、④顾反:等到返回时,反,同“返”。下“入秦而不反”、“不忘欲反”等句之“反”同此。
82、③任:信任。
83、被通披 常通长泥通涅志通记
84、(15)滋(xuán,玄):混浊,污黑。
85、“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86、③详:通“佯”。假装。
87、(13)濯(zhuó,浊)淖(nào,闹):洗涤污垢。此处以喻超脱世俗。濯淖:脏水
88、一、通假字
89、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90、(11)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迩:近。
91、这句话表达了屈原对于自己的才能和品质的高度自负,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才能、有品德的人,但社会却无法容纳他,这使得他感到无奈和痛苦。这种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是屈原作为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基础。
92、今义:无理狡辩
93、贾谊是汉文帝时期的文人,他和屈原一样,看到了国家的弊端,建议汉文帝消蕃,发展经济,汉文帝不听,将他放到地方上去,他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最后抑郁而死。
94、⑦伐:自我夸耀。
95、③用事者:当权的人。
96、答案:“离骚”者,犹离忧也。
97、娴,,娴于辞令。
98、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99、②从亲:指山东六国团结起来,结成联盟,共同抗秦。
100、⑤毋行:不去为好。毋:无,不。
101、⑥稚子:幼子。
102、⑨靡:没有。毕:全,都见:同“现”。
10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104、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
105、屈原贾生列传文言文注释
106、在史记里,司马迁将屈原和贾谊同传记述,说明他们二人的事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07、答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