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看到桑树梓树林,恭敬顿生敬爱心。
2、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3、“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
4、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5、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拉尔夫
6、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7、桑梓是指一个人的故乡或者家乡。
8、除了单纯的地理位置,桑梓更代表了人们感情、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纽带,可以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也可以带来亲切和温暖的情感。
9、“桑梓”原指桑树梓树,后借指故乡。因为在古代,村落的房前屋后,遍植桑树、梓树。久而久之,“桑梓”成了故乡、家乡的代名词。桑梓,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10、译:五亩的住宅,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
11、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画入凌烟?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12、所以,桑梓意味着一个人根源的所在,对一个人的情感也有很深的纽带作用。
13、在日常使用中,“梓”字多用作指故里,如梓里。
14、忘川之上桑梓之下出自夏达的《子不语》,意思是在被人遗忘的过去里,在家乡的河流边,曾经的美好(河流被人们破坏前的清澈美丽)已经遗失,但人们麻木的心(对自然毫不留情的破坏视而不见)终被唤醒,重新决定好好的爱护自己美丽的家乡。
15、因为桑梓一词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五柳先生”,后来演变为指代家乡或故乡。
16、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17、桑梓sāngzǐ
18、造福桑梓
19、古人为了穿衣,家家种桑植麻。《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0、译: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21、常用释义
22、近义故乡家乡故里家园梓里乡里梓乡
23、反义异乡
24、世先生同在乡桑梓。——《儒林外史》
25、例词造福桑梓
26、“桑梓”的出处:
27、意思:借指故乡。
28、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经行仿佛近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听得上方相对话,星辰莫阂五峰巅。
29、忘川之上,桑梓之下。一半是光,一半是影。——夏达《子不语》
30、所以“桑麻”一词就专用来指农事,唐朝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就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句子。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31、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好的客人过了半夜还不来,在闲极无聊的等待中,下意识地拿起棋子敲打,震落了桌上的灯花。
32、[one’snativeplace]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33、忘川有遗忘过去的意思,桑梓则是代指家乡。
34、句子的意思指位于两者之间的交界面中的黄泉。
35、名〈文〉《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崇敬它。后用以借指家乡。
36、梓,普通话读音为zǐ。“梓”的基本含义为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之用,如梓器;引申含义为制作木器的人,如梓人。
37、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半没半浮渔艇,半藏半见人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