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2、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3、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4、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新婚别》是“三别”的第一篇。
5、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6、三、《登高》的悲壮美
7、杜甫是湖北襄阳人,他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虽然自小刻苦努力,曾经“读书破万卷”,最终才换来“下笔如有神”的成绩。然而,他却连个进士都没考上。一直到四十三岁时,杜甫才得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结果同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
8、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9、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10、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2、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13、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14、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15、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叫人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16、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17、在初盛唐时,很多格律诗并不严谨,例如黄鹤楼就是半古半律的一首诗,严格来说不能算是七律。
18、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19、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0、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并对唐军补给线施压,加之唐军内部矛盾重重,观军容宣慰处置使鱼朝恩不听诸将建议,直意与叛军决战,期初两军陷入苦战,均损失惨重。
21、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
22、关于杜甫创作此诗时的心情,我们可以参考他在上一年(公元765年)所作的《旅夜书怀》。诗中的杜甫,于月夜泛舟,孤独依在高高的船桅上。当时夜风冷嗖嗖地吹着,他却还在欣赏着“星垂平野”、“月涌大江”的壮阔波澜。然后,他终于悟出“名岂文章著”的真理。
23、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24、葫芦历史悠久,涉及面甚广。它与艺术密切相关,更与语言艺术中的诗歌密不可分。据统计,《诗经》中有九篇写到葫芦(匏、瓠、壶,皆指葫芦)。此后,各代诗歌中,写葫芦的都不少。
25、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26、使至塞上
27、他发现,自己辛苦奔波了半辈子,自己的才学,依然不能得到世人的重视。罢了罢了,又老又病,还当什么官呢?于是,他在最后写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你看看,我现在流寓大江上,安身孤舟里,像不像是一只不知在何处落脚的沙鸥啊?
28、你不用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为国家多多出力;
29、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30、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弃官还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山(今宿州五柳风景区),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五斗先生传》《酒经》《酒谱》。
31、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32、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33、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34、葫芦架下葫芦藤,葫芦架下葫芦明。葫芦碰住葫芦头,葫芦不疼葫芦疼。
35、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36、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37、一、《登高》的创作背景
38、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39、阳翟空知处,荆南接近书。
40、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41、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42、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庭香漫四时春(贯休名句改)
43、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44、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去。
45、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46、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47、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48、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49、五、《垂老别》
50、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51、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52、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53、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54、《登高》前四句都是写景,描绘了一幅长江秋景图。图画中,天风乍起,野猿哀号;沙鸥在江心小岛上盘旋,不知何处可以落脚。于萧索落寞之中,作者又看见一江无情水东流,顿生天地浩瀚,人生渺茫的悲凉。
55、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56、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57、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58、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59、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60、《登高》是《旅夜怀古》的“续集”,杜甫那时已经领悟到,自己的一生再也不可能凭借文章而扬名。因为衰老疾病,也不能去当官。再看到江上的景象,就不是像以前那么安宁柔美了。于是,就是诗句中景象就从“星垂”、“月涌”换成了“风急”、“天高”了,那情状也是“滚滚”与“萧萧”了。因为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了,而他自己也已经预感到时日不多了。
61、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62、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63、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64、《登高》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正是杜甫流寓在长江之滨时。当时杜甫登上高台,听到疾风怒号,猿啸声哀;再看到落叶纷纷,大江东去的场景;想到自己贫病交加,孤独傍身,不由得写下了这一首千古名篇。
65、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66、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67、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68、杜甫的《登高》之所以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是因为他在对仗与押韵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七律,做到了句句对,甚至字字对。如此的七律诗,不仅是七律之冠,更是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从这首诗的内涵上看,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最后大开大阖,由壮阔的自然景象写回一只小酒杯。杜甫不止是“诗圣”,于写情上,他也算是一个“情圣”,他诗中的丰富的情感,除了杜甫诗的本身,用别的句子已经无法表达了
69、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70、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71、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创作了多幅有关葫芦的画。他八十岁时作过一幅《葫芦》,并在画上题诗,表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诗曰:
72、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73、说上天还没有错,花萼娶萧疏。
74、我做女儿的时光,不论黑夜还是白天,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75、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76、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77、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78、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79、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
80、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81、肥胖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坏,他们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来自贫户,他们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时候已到黄昏,河水东流而去,青山下还有送行者的哭声。
82、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83、可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面洗掉脂粉,一心一意等着你!
84、野望唐杜甫
85、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86、对酒都怀疑梦,吟诗正回忆起他。
87、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88、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89、这次战争,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
90、我看到如此景象,觉得只好对那些哭泣的人安慰一番,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坏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9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趣联、名对: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花香送风(回文联,正反读都成对)诗词集句、改句(自己想的,对仗、平仄可能并不规范):东风夜放花千树,日月照耀金银台(辛弃疾、李白集句)
9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93、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94、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95、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96、有些诗词名句本身就是很好的春联选择,比如很常见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格局宽广、应景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97、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98、《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99、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100、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
101、要他们做的工作是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比较轻的任务。况且这一场战争是名正言顺的正义战争,参加的是讨伐叛徒的王师。主将对于兵士,显然是很关心抚养的。你们送行的家属不用哭得很伤心,仆射对兵士仁爱得像父兄一样。”
102、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103、过去元天会,乡里人羡慕我房屋。
104、使至塞上唐王维
105、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表达了作者对应征的“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106、唉!我本是穷人家女儿,好不容易才制办了这套丝绸的嫁衣;
107、这首诗不仅平仄格律用韵等都恰到好处,而且八句诗都有对仗,更兼声调铿锵抑扬,用字沉郁有力;在这般基础上,还能将秋景悲情写的如入化境,可谓极为难得!后代诗家品此诗曰:“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难怪此诗会被称为“旷代之作”、“杜集七律第一”、“古今七律第一”!“诗圣”杜甫,盛名不虚!
108、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出身河东王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109、杜甫在成都住了五六年,好友严武推荐他当“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此称他“杜工部”。但是,两年之后,严武就病死了,杜甫在蜀中再无亲友。本来想带着全家回到故里,结果赶上发大水受阻,最后贫病交加,于公元770年的冬天病死在了一艘船上。
110、六、《无家别》
111、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112、可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啊,但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113、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114、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写葫芦的诗歌更多。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写葫芦的佳作。如杜甫的《除架》诗:
115、菟丝把低矮的蓬草和大麻缠绕,它的蔓儿怎么能爬得远!
116、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117、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118、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119、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120、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121、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12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23、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124、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2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6、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127、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128、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自由度”来看:古体诗创作的“自由度”大于绝句,而绝句创作的“自由度”要大于律诗;同为律诗,五言律诗的创作的“自由度”又要略大于七言律诗。所以,杜甫的这一首《登高》,恰好是“最不自由”的七言律诗。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对仗”方面来考察一下它,就会发现它为什么敢称第一了。
129、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130、有道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如今我嫁到你家,爹妈盼的是平平安安!
131、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132、转发:一、《新安吏》
133、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134、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135、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136、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137、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初唐诗人。
138、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139、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
140、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141、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142、《登高》不光在对仗上精当巧妙,并且押韵也下了功夫,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音韵美。再加上意象开阔,情景交融。无从格律上还是诗意上看,都是当之无愧的七律第一。
143、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
144、再看第二联中的第三、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对“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萧萧”对“滚滚”。后面第五、六句的“万里悲秋常作客”与“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万里”与“百年”,又与第三、四句的“无边”、“不尽”遥相呼应。
145、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146、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147、后郭子仪领兵而来,正欲布列战阵,忽而天色巨变,飞沙走石,敌我难辨,两军皆惊,各自奔溃,然唐军之混乱远甚于叛军,甚至于在归途中抢掠百姓。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148、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149、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150、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151、多年仍远别,多难以居住不安定。
152、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
15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54、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批判“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这首《无家别》是“三别”的第三篇。
155、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156、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
157、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58、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159、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160、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161、把女儿嫁给就要从军的人哪,倒不如早先就丢在大路旁边!
162、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作者是唐代的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
163、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164、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然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16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166、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167、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168、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169、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170、唐肃宗继位后,杜甫扔下妻儿前去勤王,结果中途被叛军俘虏,过了七八个月才逃出来找到唐肃宗,被封了一个“左拾遗”,也就是一个进谏的“言官”。但是没高兴多久,又因为上疏替别人求情被贬。于是他索性辞官不干,跑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建起了“草堂”。
17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72、贞观十八年(644年)重病,预料到自己去世的日子,与陶潜创作《自祭文》一样,给自己写了墓志铭,并嘱咐家人薄葬。
173、《登高》是一首律诗,中国的律诗,比较讲究押韵与对仗。格律的限制,就像无形的枷锁,给诗人作诗带来了极大的限制,一首律诗要想写得好,不光要有精当的描写与抒情,更要符合格律的要求。
174、宋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有很多描写田园风光,更少不了咏葫芦的篇章。他的诗作《瓠》,就把葫芦写的很有生趣:
175、白话译文:
176、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177、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178、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这首诗。
179、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180、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181、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182、作品原文:
183、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184、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185、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186、杜甫的《登高》
187、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88、笑杀桑根甘瓠苗,乱他桑叶上他条。向人便逞庾藏巧,却到桑梢挂一瓢。
189、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190、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191、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192、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193、元代的范椁有《种瓠》诗一首,写得很有情致:
194、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坛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人称“诗圣”!他一生留下了1400多首诗篇,精典无数,是中唐“新乐府诗”的引路人。唐朝白居易,一生都推崇并践行杜甫的“现实主义”主张;诗人张藉,烧掉杜甫的诗和蜜水来饮,希望提高自己的诗学修养;宋朝黄庭坚专门研究杜甫的诗,“江西诗派”;南宋丞相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他说自己想讲的,都被杜甫讲过了!
195、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196、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197、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百花了,宁辞青蔓除。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出。
198、明朝诗人高启,联系自身,说诗人骨瘦如柴,不如葫芦那样肥胖。其《摘瓠》曰:
199、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200、从对仗的角度来考察杜甫这一首七律,不仅出句与入句相对,同一句中前后相对,颔联(第三、四句)与颈联(第五、六句)也相对。而普通的律诗,一般能做到出句与入句对仗就很好了。
201、诗词意思:
202、你看,天上的鸟儿都自由自在地飞翔,不论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203、雪舞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改自鲁迅的诗)
204、三、《潼关吏》
205、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206、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207、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208、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209、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210、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云天犹错莫,花萼尚萧疏。
2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全诗的第一联,第一句中的第一个字“风”对第三个字“天”。第二句中第一个字“渚”对第三个字“沙”,然后第一句的“猿啸”又与第二句的“鸟飞”相对。对仗之工整、精巧、世所罕见。并且表达的意思,也是自然连贯的。
212、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213、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214、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215、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216、二、《石壕吏》
217、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点选十八岁的中男入伍了。”我说:“啊,这些人还是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啊?”
218、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219、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220、于是在这首诗中,“万里”其实就相当于无垠的“宇”,“百年”就相当无限的宙。这样一来,就让整首中,诗人“悲”与“病”的意象,在时空之中得到了极大的延展。这种强烈的情感,除了杜甫诗的本身,用别的语言已经无法准确地形容了。
221、近体诗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师,以及其他延伸发展出来的六言、排律等等。其中最能体现近体诗特点的当属七言律诗:每句成七言,最能体现出近体诗的平仄;一篇有八句,其中四句对仗、四句押韵,因而也最考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笔力和用韵的熟练程度。
222、嘉瓠吾所爱,孤高更可人。不虚种植意,终系发生神。有叶诚藏用,无容岂识真。明年应见汝,众子轮囷。
223、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224、这句诗是杜甫写的。
225、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226、《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227、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军情多变。
228、我在去新安的路上走过,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我便问那些新安县里派来的吏役:“新安这个小县,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又一说为: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
229、明末清初的侯方域,小时苦读,出口成章。一日。和尚在葫芦架下乘凉休息,拦住小小年纪的方域,非要他以葫芦为题作诗不可。小方域望着眼前的情景吟道:
230、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231、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232、杜甫这首《登高》是标准的格律诗,对仗、平仄、黏连、押韵无一不严谨。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233、昨天晚上草草成亲,今天早晨便匆匆告别,这婚期岂不是太短,太短!
234、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235、为了扭转危局,急需补充兵力,于是在洛阳以西、潼关以东一带强行抓丁,连老汉、老妇也被迫服役。此诗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36、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237、然而昏庸的唐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238、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23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240、二、《登高》的炼字与对仗
241、清朝乾隆皇帝酷爱范制葫芦,也爱在范制葫芦器皿上题诗。他写的诗有《咏壶卢盒子》、《咏壶卢器》、《恭题壶卢碗歌》、《咏壶卢瓶》、《恭咏壶卢罐》等。有一次,乾隆等泰山游玩,作为“泰山书画使”的郑板桥,在葫芦壶上题诗让他过览,诗曰:
242、《登高》的后四句写情,由天地长江,最后写回到“浊酒一杯”,由大至小。其中最容易让人动情的,其实是“万里”与“百年”。万里是距离,百年是时间。万里与百年都不是实际的距离与时间,而是泛指,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243、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244、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245、杜甫精通各种诗体,在绝句、律诗与古体诗上皆有非凡的成就。为“五七古”与“五七律”诗歌的创作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登高》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由于“炼字”与“对仗”水平高超,由于寓情于景、叠词的运用和不着痕迹的夸张,兼具强烈的个人情感而被后人推崇至极。清代诗人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认为该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46、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247、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248、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249、转囷卧霜露,秋晓摘初归。自笑诗人骨,何由似尔肥。
250、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251、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252、四、《新婚别》
253、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25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55、全诗如下:
256、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257、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258、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肃宗皇帝猜疑,任用阉宦,致使指挥权不统一,处处掣肘,被史思明援兵肆意牵制,最终在交战中因惊惧而全军溃败,为百姓造成一场更大的灾祸。
259、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诗作。
260、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261、天地终是一个无情的东西啊!官军进攻相州,本来希望一二天之内就能平定,岂知把敌人的形势估计错了,以致打了败仗,兵士一营一营地溃散了。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
262、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263、点灯照壁再三看,岁岁无奇汗满颜。几欲变更终缩手,舍真作怪此生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