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2、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3、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无私心就是道。
5、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6、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9、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
10、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13、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1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5、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7、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8、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9、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20、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
21、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22、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23、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4、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2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2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7、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2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29、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30、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31、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3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33、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34、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35、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36、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3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8、天理即人欲。
39、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40、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41、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42、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
43、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44、常快活便是功夫。
4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4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4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
48、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49、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50、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51、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52、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53、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5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5、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