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故事
1、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2、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
3、正要溜出去玩的大郎被文老爷抓个正着,“好哇,你又出去玩,今天的书背会了吗?背不对看我怎么收拾你。”
4、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5、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
6、“啊?要是咱家有蜡烛就好了。”这时匡衡看见墙上透过一束光线,“亮是亮,可惜太细了,我来把它凿大些。太好了,光线好像大了一些,可是还是有点小,再凿大一些。哐哐哐,这下差不多了。”
7、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8、文老爷看着匡衡,生气地对大郎说:“你听听你听听,乐国乐国人家都背下来了,你真给我丢脸。今晚关你禁闭,背不熟别睡觉了!”
9、故事说的是匡衡,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费用,他“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10、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11、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2、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
13、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
14、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15、匡衡母亲看着微弱的光,“看不见就明天再读吧!”
16、匡衡说:“是的先生,我很想学习。请问先生,是不是听了您讲的这些书,我就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了呢?”
17、“匡衡,送你个苹果。”文大郎把苹果砸到匡衡的头上,哈哈大笑的走开了。
18、故事告诉我们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
19、从此以后,大郎和匡衡一起学习。
20、“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只见骑着牛的匡衡嘴里振振有词的从家门口路过。
21、“不不不,这些书只是茫茫书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必须博览群书,做到胸中有文章。难得你这么好学,你每天都可以从我这拿走一本书,回家要好好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就来问我。”
22、正在背书的大郎听见“哐哐哐”凿墙的声音,本来心里很害怕,突然发现墙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有有有贼呀,有贼。”
23、匡衡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先生借我的书。”
24、“真的!谢谢先生。”
25、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6、文老爷听后,说:“给我看看可以吗?”文老爷拿起书透过那一束光线,又说道:“真是一个好学之人哪!这样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和大郎一起读书吧!”
27、“我不是做贼,我,我只是想看书。”
28、只知道一个:凿壁借光的故事。
29、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30、匡衡好学,但家中没有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居家的光来读书。 【词义】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同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 【反义】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凿壁借光,成语。出自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故事含义: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凿壁借光的故事
31、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32、西汉时有一位着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匡衡自小家境贫寒。
33、这个故事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刻苦,只要刻苦勤学,就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4、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35、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36、“那个穷小子匡衡又来偷听我们上课了。”
37、不是张衡,是匡衡。
38、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39、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但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每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
40、成语故事
41、这时先生走过来,说:“匡衡,你又来了。”
42、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最后饱读诗书成了有名的学者。
43、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44、“文大郎,他不是你们家的邻居吗?”
45、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6、“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莫我肯顾。逝……逝将去女。”
47、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
48、“跟我来吧,我带你去书房。”
49、文老爷闻声赶来:“好哇,在我们家墙上凿洞,想抢偷东西呀?小小年纪就学做贼,走,跟我去官府。”
50、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51、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学问家匡衡少时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居家蜡烛的光亮照不到他们家,于是,他就在墙上砸了个洞,让光照在书上读书。凿壁偷光:【词义】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同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反义】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 《金钱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