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精选

程颢 程颐理学观点-51句优选

有舍有得才是美 发表于:2024-06-09 点击:62

程颢 程颐理学观点

1、二、宋儒理学新发展

2、程朱理学,是由程颢、程颐兄弟创建,在朱熹手中集大成的宋代重要理学派系。由于其后来成为官方尊奉的正统学术思想,因此又被称之为宋明理学。

3、朱熹:南宋的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发扬“二程”之学的基础上,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核心是天理论,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

4、积极:通过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将儒学提升到哲学的思辨高度,使它更加地精致完备。消极:但它过分提高三纲五常,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压制人的个性自由和特长发展,是历代帝王维护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

5、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6、万事万物各有一理,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

7、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8、由于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就同一时期的某些人物、某一种学说、某一种哲学思想应该是有同有异的。

9、哲学思想

10、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11、朱子读书法

12、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理而后物。

13、“格物致知”的大众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的思想。“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简单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14、存天理、灭人欲。

15、④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主敬涵养”,而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朱熹认为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这一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

16、程朱理学的主要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17、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

18、心性理欲论

19、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集为大成。

20、程氏兄弟把“理”(有时亦称“天理”,两者内涵相同)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21、②心性论:其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③认识论:朱熹对“格物”的解释,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

22、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2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4、)北宋:程颢、程颐(合称“二程”)

25、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26、在穷“理”的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程氏兄弟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27、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28、美学思想

29、朱熹也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学体系的完善与阐发上有特殊贡献。他承续了二程的思想,认为理是存在的基础,物质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的最高境界为太极。

30、)南宋: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①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程颢 程颐理学观点

31、二程:提出哲学意义上的“天理”观念:以为天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32、“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发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朱子读书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33、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有以下几点:

34、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5、(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36、(核心思想)

37、格物致知论

38、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39、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奠基者,后人统称为二程。尽管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唯心主义者,但是,程颢的思想有着较多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程颐的思想有着较多的客观唯心主义倾向。因为,哲学史上的任何一种学说的形成,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40、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门“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

41、中国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颢[hào](1032~1085)、程颐[yí](1033~1107)的并称。二人为嫡亲兄弟,河南洛阳人,均出生于黄州黄陂县(今属武汉市黄陂区)。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官至监察御史里行。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42、(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

43、北宋理学开创者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

44、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

45、相同点:都是对孔孟,董仲舒等儒学的发展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唯心主义思想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同点:朱成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的方法来把握理,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46、宋代理学思想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又称为天理,承认事物的变化。在认识论上比较重视精致的先验论认识论,以格物致知为基本命题概念,讲求穷理。

47、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48、②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9、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基本观点包括:

50、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专指理言,是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51、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以下同类内容推荐阅读:

1. 发朋友圈高质量的句子,心态好格局大的文案

2. 高级感生日文案,高质量生日祝福语大全

3. 失眠伤感的句子,形容深夜孤独的文案

4. 雪景发朋友圈的句子,下雪的文案浪漫高级感

5. 讽刺没素质没教养的人文案,最脏最毒最贱的骂人话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