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的用法
1、[辨形]入;不能写作“人”。
2、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要在运行过程中将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线条形状、线质首先与用笔方式有关。中锋用笔时写出的笔画两个边缘受力相等,线条圆浑而饱满。
3、[反义]略见一斑
4、《石门颂》整拓
5、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6、一是笔锋走在笔画的中间,墨水通过笔心流注到纸面,会自然地向线条的两边渗开,中间墨色略浓于两边,出现如锥画沙的立体感。
7、如果拿“入木三分”来形容一个人见解深刻,那么“入木七分”才算是刻骨的人生,必须要“入木十分”,把木头给雕透了,人生才能抵达通透的境。
8、[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9、二、侧锋
10、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中锋运笔,因笔锋常在点画中间行迸,笔画的中央线着墨最力,凝聚成一道浓重的墨线痕迹如黍米,稱為聚墨痕。
11、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而的偏锋,该当别论。
12、一、中锋
13、相反,偏锋写出的线条,一个边缘受力,另一个边缘纯为副毫擦出,挺直的一边与瘫痪柔弱的另一边,两个边缘受力无法构成力量的均衡,笔画晃得扁平、单薄。当然,这两种方法写出来的笔画外观形状也是不同的。
14、你说的是“入木三分”吧“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的主要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现在也经常用来比喻对文章事物见解很深刻、透彻。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很多人可能不解,什么样的力气才能在木板上刻进三分的深度,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入木三分并不是笔刻进木头三分,而是写的字的墨水渗入木头三分,古代祭祀更换牌匾要先在木板上用墨水写上字,让后用刀刻出相应的字,这个故事里,王羲之写的字刚劲有力,木工刻木三寸才能把墨水都刻出去,可见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很高。
15、想要入木三分,就必须得入自己三分,想要入木七分,就得深入了解自己七分。
16、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
17、赵孟頫行草:《望江南净土词》
18、三、偏锋
19、对于中锋和侧锋这两种运笔方法,历代书家大都主张以中锋运笔为主,以侧锋运笔为辅。因为多用中锋,可以正筋骨、丰血肉,间用侧锋,可以增强笔意,外拓神采,加快书写速度。
20、入木三分比喻书法遒劲有力。
21、二是笔锋走在笔画中间,能够在点画的起讫之处,上下左右,八面出锋,带出细挺圆劲的牵丝,钱条圆浑而有质感。
22、具体地说,侧锋行笔的方法是指在运笔的过程中,笔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笔画中心线。笔锋的指向常与运笔方向呈135°夹角。
23、张即之《楷书度人经帖》(局部)
24、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
25、三指握笔的方法,使笔与纸呈四十五度斜角,这样就使笔锋的侧面与纸张接触,自然所画线条在于左向笔画无力,也就是侧锋运笔,所以左撇的字像鼠尾。
26、侧锋行笔比中锋行笔自由,特别是表现在笔画的转折处,它可以省去一些提、按,顿、挫的细微动作,书写速度较快。而且书写的笔画常显得峻峭多姿、精神外拓。
27、中国汉语言丰富又多彩,词汇多样、形象。汉语言词汇使用起来妙不可言,比如"入木三分"和"入木十分"都是形容词。有人说某教授讲哲学道理简直"入木三分",说明哲理讲得很深刻。那么如果把"入木三分“换成"入木十分",那就是说形容该教授把哲学道理简直是讲透彻极了。
28、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
29、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
30、中锋有两个好处:
入木三分的用法
31、rùmùsānfēn
32、中锋运笔这是历代书家所提倡的一种主要运笔方法。
33、篆书《白氏草堂记》
34、意思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35、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教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因偏锋行笔,笔豪躺纸,如同铁锹平地,难以入纸,也就不会产生力度。
36、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且执笔应当尽量使笔杆垂直于书写面。
37、入木三分
38、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入木三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rùmùsānfēn,出处: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39、是“入木三分”,形容笔力力透纸背。或刻画人物深刻。
40、[结构]偏正式。
41、就是刻画的特别像,很形象,很逼真
42、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
43、(1)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用來形容中锋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44、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
45、[正音]三;不能读作“shān”。
46、侧锋多用来取势,势成则转换为中锋。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这种笔法最初在隶书向楷书演变时形成。它使方笔字体中增添潇洒妍美的神情。
47、其实质是笔锋的指向同笔画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即180°平角,当笔锋在笔画中心线上运行时,副毫也分随笔锋两侧作同步运行。但由于笔锋含墨量大,运行时渗墨畅快,所以书写出来的笔画,其中心部分的墨色浓,愈至两边墨色则渐淡。这样就显出浑圆有力的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古人常说的“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便是中锋运笔的视觉效果。
48、[用法]用作褒义。称颂别人或评论深刻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
49、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略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
50、王羲之《远宦帖》
51、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52、私下认为,能够做到入木十分的那个人必然是内心风起云涌表面波澜不惊的那个。
53、篆书纯用中锋;
54、[例句]鲁迅的一些杂文~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55、晋王羲之谈侧锋,他说:“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其中“棱侧起伏”即是侧锋的效果。
56、入林三分即入木三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rùmùsānfēn,出处: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57、“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笔锋在笔画的中心线上运行,被称为中锋运笔。
58、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
59、[近义]力透纸背铁画银钩
60、(2)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象征笔画其形凝重自然。或称“金石气”。
入木三分的用法
61、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达成是不行的。
62、一件事情不深入骨髓,钻深钻透就做不到入木十分,甚至入木七分也做不到。
63、在人群里面,往往最厉害的应该是那个默不作声的人。
64、《频有哀祸帖》摹本
65、对事物的见解与分析,深刻且有独到的认识。
66、[语出]唐·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67、用笔要领归结为两个字:用锋。所谓能用笔,就是能“用锋”,体力转化为笔力,即转化为用锋之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