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4、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5、白话文释义:长久呆在异乡心里难免失落,今日在这高楼上看着太阳渐渐落下,黄河在流经全国,华山的名震潼关以西。走的远了看千帆都变小,来迟了就只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这一年的失意啊,好像有负于这东溪。
6、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7、《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9、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0、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11、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12、《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13、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14、《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15、白话文释义: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16、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17、《登河中鹳雀楼》(唐,司马扎):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
18、欲穷千里目,
19、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1、原文: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22、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2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4、王之涣〔唐代〕
25、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26、全诗共四句,登鹳雀楼的体裁是五言绝句,五言绝句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五言四句。
27、登鹳雀楼
28、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29、敕勒川,阴山下。
30、《登鹳雀楼》唐代:畅当
31、白话文释义:登楼可以看到千里之远,楼影好像四通八达之津渡。袅袅青烟和树清晰可分,打好河山好像蜿蜒向秦,兴盛衰败都留在这青天白日之中,今日和古时也是共这一片天地。鹳雀飞鸟都飞向了何处呢?城角的一个角落草都已经像春天般绿了。
32、唐马戴《鹳雀楼晴望》
33、唐畅当《登鹳雀楼》
34、《登河中鹳雀楼》唐代:司马扎
35、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36、乐府诗集〔南北朝〕
37、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3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登鹳雀楼》(唐,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39、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40、该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白日依山尽,
41、白话文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2、《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
43、黄河入海流。
44、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45、《同崔邠登鹳雀楼》唐代:李益
46、白话文释义:鹳雀楼高高的在飞鸟之上,远离尘世间。在上面能看到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江河流入峻峭的高山。
47、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48、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49、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5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1、[作者]佚名(南北朝)
52、登鹳雀楼。我们看到的是诗人登高望远,看到日暮时分,流水东流,夕阳晚照的景色。
53、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54、《登鹳雀楼》唐代:耿湋
55、原文: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56、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57、原文: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58、原文: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59、唐耿湋《登鹳雀楼》
60、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1、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62、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63、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64、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
65、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6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67、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68、敕勒歌中最喜欢的是“风出草地见牛羊”,你看在辽阔大草原,风悠悠吹来,草被风吹动,我们才见到绿色草地上那些放牧的牛羊。
69、《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70、“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71、更上一层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