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jìshūchángbùdá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kuàngnǎiwèixiūbīng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杜甫。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诗的意思是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8、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9、yǒudìjiēfēnsàn
10、戍鼓:军鼓。
11、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12、全文翻译:
13、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14、露从今夜白,
15、况乃:何况是。
16、无家问死生。
17、二、整首诗写的是:乾元二年(759)秋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本诗表达正是他对家人和国家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18、况乃未休兵。
19、有弟皆分散,
20、这首诗是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21、出自唐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22、达:到。
23、长:一直,老是。
24、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25、边秋一雁声。
26、yuèshìgùxiāngmíng
27、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28、biānqiūyīyànshēng
29、wújiāwènsǐshēng
30、lùcóngjīnyèbái
3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2、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3、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34、“月是故乡明”作者是杜甫,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的全文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35、作者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汉族,河南巩县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
36、寄书长不达,
37、戍鼓断人行,
38、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39、《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4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41、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42、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3、“月是故乡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该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诗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4、月是故乡明。
4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6、秋边:也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47、月是故乡明”出自我国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月是故乡明”则是作者自然流露出来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此诗首联与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乱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所,杳无音信,于是思念牵挂之心油然而生。
48、这首诗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