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名人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集锦33句

天弃之人 发表于:2024-06-09 点击:70

名人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

1、做结论,叶圣陶评价戴望舒的特色如下。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诗人,他的诗具有明显的忧伤,悲怨的色彩。叶圣陶评价,戴望舒的特色具有月亮一般的朦胧美感。戴望舒是30年代重要的诗人,阿勒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代表了一个朦胧诗派。

2、起初,朱先生也是叶老的一个忠实读者,而且内心充满了对叶老的想象和仰慕之情,“我第一次与叶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我们都念过圣陶的……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时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既沉稳、内敛,又极有责任感的一个人,“他很爱他的家”。所有这些都给朱自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戴望舒成名作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4、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苏州人,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他一生为我国的现代教育、现代文学和现代出版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那么,如此一位文化大师在朱自清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5、《论语·述而》:“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6、3、丁玲曾经称赞:叶圣陶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

7、1、著名诗人臧克家:“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8、《史记·滑稽列传》:“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

9、他仍是个有生活规律、生活态度积极、不摆阔的人。“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因为“他的家实在太好了。”这就是朱自清眼中的“大师级”学者朋友叶圣陶——叶老。

10、而且他是个讲求实际、务实的人。“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头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这就是叶老,不搞花架子,不虚名,正直,只要踏实工作,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11、吕叔湘评价叶圣陶的句子:

12、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13、在朋友之中,他是一个好的听者。“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但是,这并非说明他是个性格孤僻、拒人以千里之外的人,“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而是他享受朋友圈里这种“听“的过程,“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他有着大家的风范和文化人良好的修养,“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

14、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内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行文沉稳容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这是大家的境界。

16、叶圣陶认为《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17、课文第二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18、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

20、叶圣陶赞许戴望舒“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21、他也是一个平易近人、不愿责怪他人、宽容的人。“他又是一个极和易的人,轻易不见他的怒色。”这是一种修为。“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不但没有盛怒的表情,而且还给他人一种不必自责的宽慰,“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这是叶老所表现出的不同于一般人的胸怀。

22、2、茅盾如此评价叶圣陶:你要从他作品中寻找惊人的事,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

23、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知编写课本。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道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接下来,作者回忆了与叶圣陶交往中的一些事。

24、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宽厚待人。叶圣陶先生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

25、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6、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

27、他更是一个有君子风度、学者型、可亲的朋友,却不是浪漫之人。“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对朋友,不以唇枪舌剑相击,憨厚、忍让地“微笑地默着”的君子风度。“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也许格外——是可亲的。”,“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虽然他是朋友口中的“老先生”,但这种“老”却亦师、亦兄、亦友;他始终是朱自清、延陵等人最可亲的朋友。

28、“我珍惜您的片纸只字,也牢记您的一言一语,这些都是对我的鞭策。”

29、他还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对待周遭人谦和的态度不是伪装出来的作秀,而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不是不会发怒,而是没有真正遇上使他发怒的人,“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叶老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沉默的风度”,对某些趋炎附势之人,他还是“极厌恨的”“发怒”的,这就是他秉直的性格,或者说是一种风骨。

30、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

名人对叶圣陶先生的评价

31、他是个才思敏捷、认真写“字”的人。“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这正表明,他有着丰厚的知识积累,大多文章是一气呵成之作。并且“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多只有三五涂改的字。”对他所专注的事——文字,一丝不苟。

32、同时他又是一个率真、爱热闹、有着极好性情的人。“风潮结束了,……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这是一种挣脱羁绊后的豪爽、率真。“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他爱热闹,“孤独在他简直是可怕的。”他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而非常大众的人,“……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个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

33、作者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是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行得通。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叶圣陶  
>>以下同类内容推荐阅读:

1. 敬生活里的暗淡,也敬人间的灿烂

2. 最近生活状态的文案

3. 挑一句送给疲惫的自己,好与不好都是生活,尽力就好

4. 那些话里有话的生活感悟文案

5. 16条宝藏朋友圈文案:态度本身也是答案的一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阅读更多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