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精选

韦编三编的故事优选50句

★ ﹑奘闇 *° 发表于:2024-06-09 点击:61

韦编三编的故事

1、故事中的“韦编”指的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据说,当时韦应物在诗歌、散文、文学批评等领域都非常有造诣,因此被誉为“文学大家”。而“三绝”则指的是与他同时代的三位文学巨匠:白居易、元稹和刘禹锡。

2、【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经》,他反复钻研该书,把该书的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三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十翼》与《易经》附在一起,作为《易经》的补充部分。

3、有一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才华,决定召他为官。骆宾王却谢绝了玄宗的任命,并以不够资深为由推辞。“我写的诗词是可以传世的,而且我还有写作和学习的余地,不愿做官,不敢负陛下的期望。”他这番话让玄宗十分敬佩并深受感动,于是赠他一匹宝马,并对他全家福利进行百倍赐赏。此后,骆宾王过着居家生活,历练自己的才华,并创作了一批文学佳作,其中包括《晚波词》、《滕王阁序》等经典。

4、成语故事

5、成语“韦编三绝”即引自于此。

6、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7、映雪读书:晋代孙康,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8、《韦编三绝》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的一篇散文,其中提到了“韦编三绝”的成语。这个成语指的是同一时代中,一个人在某种艺术或技能方面的三个杰出代表。

9、【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10、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11、相传在春秋时期,孔子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多余的钱用来读书,只能通过自己学习,来获得知识,因为没有人教,只能去询问他人,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路过的侠客和周围的百姓。终于在30岁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学者。

12、即使如此刻苦钻研,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能够完全掌握《易经》的精髓了。”

13、“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三:指多次。绝:断);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该成语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含褒义。

14、牛角挂书:隋末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15、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16、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很爱读书,把用熟牛皮条串连起竹简、木牍,翻断了很多。

17、“韦编三绝”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韦:熟牛皮。

18、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19、《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20、成语“韦编三绝”的故事源于唐朝,时有一名文学家名叫骆宾王,他出生于富裕家庭,在年轻时就通晓诗词和音乐,曾经任过宰相的秘书。他的许多文章和诗词都被人们传颂不已,被誉为“颜回再世”。

21、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22、年过半百时,孔子对《周易》产生了浓厚兴趣。《周易》厚重的木简重达数十公斤,孔子读了一遍又一遍,掌握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了解。为深入研究周易,他又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绳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23、韦编三绝”的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周易》。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连穿竹简的熟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

24、试着回答一下这道题:孔子

25、韦编三绝(拼音:wéibiānsānjué)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26、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典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同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7、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串联起来。

28、孔子早年失父,他四处游学拜师,不知疲倦地刻苦钻研。

29、那时,书写文字还没有纸张,不像现在一样便捷,只能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烘干后,再上面刻字,称为“竹简”,而写完一部书,要耗费许多的竹子,将内容写上去之后,要用相对牢固的牛皮剩将之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供其他人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

30、类似的还有

韦编三编的故事

31、【出处】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32、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的,要写许多竹简,还必须用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简便连在一起,平时卷起来放着,读的时候就打开。《周易》文字艰涩,内窄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这就是韦编三绝成语的由来。

33、这三位文学家在唐代文坛上都享有很高声誉,在不同的文学领域中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白居易以其豪放的诗风著称,元稹则以其洒脱自如的散文闻名,而刘禹锡则以其文笔清新脱俗的诗歌而著称。这三位文学巨匠与韦应物合称“韦编三绝”,成为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34、韦编三绝是古时候的典故,说的是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

35、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即便读到了如此地步,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我能再多活几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文字与内容理解清楚了。”

36、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

37、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38、悬梁刺股: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

39、悬梁刺股:东汉时孙敬,好学不休,为了晚上不打瞌睡,用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战国时苏秦,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0、闻鸡起舞:说的是古人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后来比喻勤奋读书学习。

41、韦编三绝的主人公是孔子。

42、韦编三绝的三并不是指断了三次。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所说的三是指许多次、很多次、无数次。韦编三绝的孔子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更是万世勤学苦学的典范。

43、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44、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成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狭长的竹片,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能写的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要用绳子按次序编连起来,才能最后成册,便于翻检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孔子所阅读的《周易》,是用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所以才会有“韦编三绝”的说法

45、韦指熟牛皮。韦编即是用熟牛皮条把竹简连接在一起。古春秋时的书,皆是以竹片为材料制成:把竹子劈成一根根竹片,称为“竹简”,文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熟牛皮绳之类的东西编起来才能阅读。

46、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47、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成了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人们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签,轻轻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竹简拥有一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只允许写一行字,最多写几十个,少则写八九个。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48、囊萤映雪: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49、韦编三绝的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年喜欢《易经》这部著作,为了学深学透这部书,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好多次,又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

50、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以下同类内容推荐阅读:

1. 表达感谢朋友的句子,感谢的话语简短精辟

2. 发朋友圈秒赞的句子,高情商文案经典语录

3. 简短祈祷的句子经典,寺庙祈福文案短句

4. 被美食治愈的文案,走心又走胃的美食短句

5. 形容春运的句子,过年回家路上的心情文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阅读更多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