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精选

峨眉山月歌 李白精选86句

丶Summer℡ 念 发表于:2024-06-09 点击:62

1、高耸入云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美丽的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见,依依不舍去向渝州。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渝州是现在的重庆,李白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他可能预感到了什么,但为了自己的理想,只有一往无前了,所以有种依依不舍的感情。

3、知道了这种句法的妙处和原因,就更能体会学习格律的重要性。老街常说,明白格律才能更好地体会古人诗词的妙处,这句“半轮秋”就是一个例子。

4、王维写了五处衣服,用在八句中,还令人感觉重复,而李白五个地名只在四句中分布,却不让人察觉,真高手也。

5、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廿五岁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由重庆经三峡出蜀,漫游祖国名山大川。在旅途中,由于怀念故乡峨嵋山的月夜,写下了这首《峨嵋山月歌》。

6、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按照正常语序写的话,大概是“峨眉秋夜半轮月”(半拗体律句),李白把秋放在最后一个字,是为了押韵。

8、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峨眉山月半轮秋”与“洞庭湖西秋月輝”的不同,可知第二种句法人人写得,第一种“半轮秋”句法就非一般诗人能够写出了。

9、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10、问题:《峨眉山月歌》的全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11、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12、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13、王维写衣服多的诗不是五律《早朝》而是《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14、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15、“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读此诗,我仿佛看到了秀丽峻伟的峨眉山-------那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年轻的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峨眉山月也似乎舍不得绿得可爱的江水,安祥地沉浸在江水中,随波游荡,伴随着诗人远去的旅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16、仔细看一下李白的七言绝句,会发现几乎都是首句就开始押韵,例如:

17、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18、【题解】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

19、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20、据说这是李白年轻时出川,见到秋月悬空,便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这首诗的释义并不复杂,老街从学习创作的角度说一下自己的浅显认识。

21、李白〔唐代〕

22、出处: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23、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24、“王、杨、卢、骆有文名,人议其疵曰:‘杨好用古人姓名,谓之点鬼簿,骆好用数对,谓之算博士。’”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人称“初唐四杰”。宋代尤袤《全唐诗话》卷一:“杨盈川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谈略,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号为‘算博士’。”

25、唐代:李白

26、洞庭湖西秋月輝,瀟湘江北早鴻飛。醉客滿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

27、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28、作者:李白

29、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意思是秋天的夜晚,在峨眉山上的天空中有半轮明月。其中有峨眉山,有秋,有月,还要体现出“半”月,用七个字来写并不容易。

30、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31、《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32、很多诗人在作品中喜欢用地名,例如这首诗中有峨眉、平羌、三峡、渝州、清溪五处地名,从数量上来说有点多,但是李白驾驭得很好。

33、“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34、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35、胡应麟《诗薮》特别批评说:

36、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作者:李白,字太白。唐朝著名诗人。

37、“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38、作诗的时候,有人喜欢用古人名字,用的多了被讥为‘点鬼簿’;用数字太多,被讥为‘算博士’。喜欢用并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在一首诗中,用得太多,就容易出问题。

39、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40、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41、《峨嵋山月歌》古诗全文

42、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是超越时空。但这首诗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出现了五个地名,共计十二个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人们不但不感到重复,而且认为是绝唱,其原因就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江行的经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它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有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读起来就觉得不着痕迹,自然入妙。

43、《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

44、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45、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46、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47、金献之云:王右丞《早朝》诗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终觉重复!供奉只用四句,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48、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今重庆一带。

49、李白的这首诗,要学习的是第一句句法之妙,这是格律诗的倒转之法。

50、夜发清溪入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1、另外,整首诗五用同类的意象却令人不觉,这种手法如果掌握不了,就尽量避免同类意象的重复。这是作诗的细微之处。

52、峨眉山月歌

53、衣服多就罢了,“冕旒”、“衮龙”都是代表皇帝,这种重复是绝对不能犯的。

54、王世贞说,一般人作七绝,如果出现五处地名,很容易显示出太多的雕刻痕迹,但是李白诗令人浑然不觉,自然流畅,这是高手。

55、例如《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批评王维作诗,五用衣服:

56、一、半轮秋与半轮月

57、“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全诗的意思是

58、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是他离开家乡四川江油所作: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不久。

59、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60、是李白去蜀地途中所作。

61、整首诗的意思是: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6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63、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64、“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原文如下:

65、二、同类意象过多:地理图、点鬼簿、算博士

66、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67、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68、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69、@老街味道

70、王、岑二作俱神妙,间未易优劣。昔人谓王服色太多,余以它句犹可,至“冕旒”、“衮龙”之犯,断不能为辞。

71、格律诗为了平仄、对仗和押韵的原因,其语序和散文句法的语序不同,常见倒装省略等等手法。

72、其实一首诗中并不是特指地名多就如何,而是指同一类的意象要避免过多,例如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引唐伕名《玉泉子》:

73、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74、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75、《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是李白的经典七绝,此诗二十八字中,用了用了五个地名,可谓是千古绝唱。全诗如下

76、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77、译文如下:

78、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1渝州:今四川重庆一带。讲解: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

79、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80、《峨嵋山月歌》古诗赏析

81、如今学诗的人,能够写出“山月半轮秋”的人并不多见,这是“诗家语”法。

8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8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旅途之夜.平羌江流入泯江,二江合流后又投入长江.诗人一叶轻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想寻找从峨眉山就跟随他一同行走的明月,也被岸边的高山遮住,再也看不到了,惜别的离情将我也感染,不禁随诗人深深地沉思起来.

84、《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二年(725),秋天,李白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此时,李白还是一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漫游途中,不免思念故乡故人。

85、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86、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他们广泛结交朋友,拜访公卿名士,以提高声望,求得仕进。唐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峨眉山离成都不远,早在几年前,李白就已游过。他在《登峨眉山》一诗中说:“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意思是说,蜀地仙山众多,峨眉山渺邈绵远,非其他山所能比。句解峨眉山月半轮秋出行途中的一个夜晚,诗人抬头远望峨眉山,只见半轮秋月悬挂在明净的夜空。月光静静地洒在山间,峨眉山仿佛已经入睡。在群山浓黑剪影的衬托下,夜空是那样的明澈,月色是那样的皎洁。月只“半轮”,从月相上看,应是上弦或下弦月,时当农历初七、初八或二十一二日前后。如果按正常语序,这一句应当是“半轮山月峨眉秋”,但这样既不合平仄,又太平常。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有秋也残缺之感,透出些许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见得沉重。影入平羌江水流诗人的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身边,只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一江清水,载着一轮明月,平缓而安静地流动着。月光如水,水流月走,这是静美的,却又具有流动的神韵。我们知道,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随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还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平羌”,江水名,今四川省青衣江,流经峨眉山附近。苏轼在《送张嘉州》一诗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诗的前两句就直接引自李白这首诗。苏轼从小生活在峨眉山和青衣江附近,显然,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勾起了他关于家乡的记忆。因此,“谪仙此语”大概是他最能解了。夜发清溪向三峡在天上月光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下,诗人从清溪驿乘船出发,向三峡顺流而去。所谓“清溪”,即清溪驿,在青衣江上,今四川犍为县峨眉山附近。据记载,杜甫、岑参、苏轼、陆游等都到过清溪驿,并留下一些诗篇和游踪佳话。不知诗人此行是否孤身一人,我们只看到,夜色蒙蒙,江水淙淙,一叶轻舟顺流而下,这仿佛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但并不孤寂。诗人似乎不是在远行,而是在以一种诗意的心情欣赏这美景。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最后终于退出了他的视线。诗人充满了对家乡的惜别之情。他说:思念着你啊,却见不到你,就这样我顺流而下到渝州(今重庆一带)。在前行的途中,当然还会有月相伴,但峨眉山不可见,平羌江不可睹,昨夜之月已非今夜之月,他乡之月亦非家乡之月。“君”,一说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前说更可取。对峨眉山月的思念,也就是对家乡的思念;把月亮当作人和他告别,故乡就成了活生生的有感情的对象。李白生性喜爱明月,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篇。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晚年时,—位四川和尚要去长安,李白作了一首送行诗:“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末又说:“一振高名满京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意思是劝蜀僧晏到长安以后,不要贪恋虚荣,还是早返故乡为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评解峨眉山的秋夜清辉、平羌江的月影流水、从清溪向三峡的轻舟夜行,宛如画境,给人一种宁静之美,一种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虽然是惜别,诗人的心境却是明朗与轻快的。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只觉得读起来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难以捉摸。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此诗却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兼有写景、纪行、抒情。前人评价颇高,谓其五用地名,“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试将前二句中地名略去,成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就失去了原诗的特殊情景和韵味,流于一般化,诗人的行踪和当时所思所感也无从得知。明朝文学大家王世贞说:“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其实,李白那时才二十多岁。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李白  
>>以下同类内容推荐阅读:

1. 高级感生日文案,给自己的生日祝福语

2. 早安精美短句心语,清晨发朋友圈高质量的句子

3. 恭贺朋友喜结良缘祝福语,好友结婚祝福文案

4. 销售朋友圈日常文案,激励业务员的心灵鸡汤

5. 暖心的友情句子简短,高质量友谊文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阅读更多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