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文案

凉州词古诗登鹳雀楼古诗70句

不可言 发表于:2024-06-09 点击:62

1、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2、应该是雀和鹊的问题

3、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渙,唐朝诗人,生于武则天天垂拱四年,主要作品有《登鹳雀楼》《凉洲词二首》等。登鹳雀楼----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浩然也是唐朝诗人,主要是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是五言律。作品有《春晓》《过故人庄》等。

4、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5、碧空:一作“碧山”。

6、《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7、《辞源》中也只有“鹳雀”和“鹳雀楼”的词条。

8、二、注解

9、扩展资料

10、《登鹳雀楼》非孟浩然所作,而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经典之作。原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文虽短却是千古绝唱。尤其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11、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人。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12、三、翻译

13、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14、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15、辞:辞别。

16、如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即今山西永济县)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17、“鹊”,专指喜鹊;而“雀”,既指麻雀,又泛指小鸟。“鹳雀”,按《辞源》的解释是小型水鸟,由此也可以看出,写成“鹳雀”更合理些。

18、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19、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20、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1、尽:尽头,消失了。

2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原来的课本是《登鹳鹊楼》,为什么要把“鹊”改为“雀”呢?

23、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2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

25、朝代:唐代

26、穷:尽,使达到极点。

2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8、登鹳雀楼

29、送别的是孟浩然

30、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31、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32、一、全文:

3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4、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35、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3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

3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8、据说,在山西省蒲州古城的黄河岸边,有一座高73,9米,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重五万八千吨的城楼,名叫鹳雀楼。因为有一种长得像仙鹤一样的鸟—鹳雀,常常飞到楼上栖息,所以取名鹳雀楼。

39、唯见:只看见。

40、是王之涣。

41、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42、作者:王之涣

43、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44、意思是: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原诗:《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45、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46、《登鹳雀楼》一诗中最有名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7、《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在三十五岁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不是孟浩然的作品。

48、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49、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50、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1、登鹳雀楼”还是“登鹳鹊楼”

52、作者简介

53、补充资料:

54、《登鹳雀楼》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这首诗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而不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55、下:顺流向下而行。

56、王之涣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唐诗选本有的写成《登鹳雀楼》,也有的写成《登鹳鹊楼》(如《唐诗三百首》),所以过去的课本曾以《登鹳鹊楼》为题。但在史书中只有“鹳雀楼”,而无“鹳鹊楼”的名称。

57、物,指艳丽的春景。

58、依:依傍。

59、天际流:流向天边。

60、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61、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

62、现在多数有影响的唐诗选本,如《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等都是以《登鹳雀楼》为题,所以新编的义务教育教材把《登鹳鹊楼》改成了《登鹳雀楼》。

63、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6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6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6、千里目:眼界宽阔。

67、白日:太阳。

68、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69、王之涣,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疾终于官舍。

70、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古诗  
>>以下同类内容推荐阅读:

1. 顺逆之境,人生百态,得失之间,自在心间

2. 吃亏是福,人生路长

3. 适合发朋友圈的冬日治愈系文案——心藏暖阳,不复孤凉

4. 人到中年的15句心情随语,看淡过往,皆是浮云

5. 温馨有格调的17句话,很温暖,值得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阅读更多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