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精选

论语1 6章原文【327句文案】

我会发光~~ 发表于:2024-06-09 点击:61

论语1 6章原文

1、『⒋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⒊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4、『⒍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5、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6、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7、『⒌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8、『⒋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9、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0、『⒌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

11、『⒋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2、『⒊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3、这与孔子提倡的克己复礼、尊重礼仪的思想是一致的。

14、《论语》第十一章经文是:

15、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16、『⒌21』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7、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18、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19、『⒌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0、『⒉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

22、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3、『⒍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24、『⒈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⒍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26、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27、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8、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9、『⒉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0、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1 6章原文

31、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2、『⒍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33、『⒉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儿),小车无(yue4),其何以行之哉?"

34、『⒍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35、『⒌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36、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7、冉子与之栗五秉。

3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9、『⒌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40、『⒋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41、『⒌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42、『⒉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3、『⒍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5、『⒋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6、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要说他学习过了。

47、『⒌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48、【原文】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49、『⒊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50、『⒋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5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52、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53、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54、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55、『⒋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56、『⒊11』或问(衣帝)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57、『⒊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58、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9、『⒍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0、『⒍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论语1 6章原文

61、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岂不令人感到喜悦?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前来,岂不使人高兴?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应该不失威严,难道这不是君子所表现的态度吗?”

62、『⒋8』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63、【原文】

64、『⒌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6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66、『⒊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67、『⒉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6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69、『⒊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吾所寿也。"

70、『⒉12』子曰:"君子不器。"

71、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72、『⒌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73、『⒊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74、"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5、『⒉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76、『⒍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7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8、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79、『⒊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80、『⒊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81、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82、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5、『⒋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86、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87、『⒌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88、『⒋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89、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90、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1 6章原文

91、【翻译】孔子说:“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92、『⒋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3、请益。曰:"与之庾。"

94、赏析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论语强调的是品德,而非表面的技巧或者外在的形象。

95、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96、『⒍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97、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98、『⒊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99、『⒍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10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01、『⒉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102、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03、解释原因: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要善于巧言令色、能够维持一种足够的恭敬,只有这样才能接近权力的核心,改变社会。

10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05、『⒊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06、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07、『⒋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10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

109、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10、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并为他人提供指引和帮助。

111、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⒍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13、『⒌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114、『⒋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15、『⒉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116、不仅要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回顾过去的学习和经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17、『⒌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118、『⒍1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1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0、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1 6章原文

121、『⒌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122、『⒋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123、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124、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25、其次,这句话与《中庸》中“色难”相呼应,意味着君子应该避免作出看似高尚但实际虚假的行为。

126、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127、『⒊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128、『⒌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129、『⒌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30、【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131、『⒌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32、『⒈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33、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13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3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于言辞、善于表现的人可能并不一定是真正有仁德的人。

13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中的“人不知”是指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强调了在面对别人的误解和困难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这种不动声色、不失威严的态度符合君子的气质。

13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138、『⒍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39、『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0、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141、『⒈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4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43、雍也第六

144、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145、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146、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4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主要强调了朋友之间的交往和心情上的愉快。在孔子看来,志同道合的朋友想见面,即使距离遥远也能带来快乐。

148、《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149、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

150、『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1 6章原文

151、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52、『⒌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153、内容延伸:这句话的背后也体现了孔子对人际交往和政治斗争的深刻思考。

154、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5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56、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如能奉行五种原则于世间,就可以称仁了。”子张说:“哪五项原则?”孔子说:“恭敬、宽大、诚实、勤敏、恩惠。能恭敬就不会招来别人的欺辱;能宽为怀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戴;能诚实守信就会受到大家的信任,勤敏就能建立功端;能给人恩惠就能够差遣人家。”

157、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58、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看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看儿子的行为,他能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处事善道,可以说是尽孝了。

159、『⒊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60、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161、译文:孔子说:“依本性来看,人与人是相近的。依习染来看,人与人就有很大的差异了。”

162、『⒉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63、多年不改变忘记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尽孝了

164、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65、『⒌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166、『⒉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6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的“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时习之”的意思是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亦说乎?”是一种表达赞叹和称赞的语气。

168、『⒍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9、『⒌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70、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71、【译文】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愿意见,阳货就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乳猪。孔子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却不巧在半路遇到阳货。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对你说。”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阳货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是聪明吗?”阳货接着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一天一天地消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172、『⒈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173、『⒋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

174、『⒉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75、【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176、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们的高寿,自己长大了而高兴,一方面因为他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忧惧

177、【译文】

178、『⒋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79、『⒋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80、【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论语1 6章原文

181、『⒊14』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82、『⒈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83、论语八章原文及翻译

184、『⒋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85、『⒍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86、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187、『⒍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188、论语十八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9、『⒈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90、『⒉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91、『⒊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92、『⒌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93、《论语学而篇》中。

19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5、『⒉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6、『⒉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97、『⒋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98、《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

199、『⒌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200、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201、《论语》一书中,孔子论孝的经文很多,今列举两章如下,仅供参考。

202、总体来说,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交友和品格三个方面的重要性,而且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可以说,《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即追求知识、尊重友谊、注重人格修养。

203、『⒍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0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05、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06、『⒉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07、『⒊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208、【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09、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10、译文:阳货希望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了一只烧猪给孔子。孔子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人在路上碰到了。阳货对孔子说:“你过来!我要与你说话。”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干,却让国家陷入困境,这样可以称作行仁吗?我会说不可以。——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论语1 6章原文

211、『⒈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12、『⒋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213、『⒊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214、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21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16、《论语》十八章原文为:“子曰:巧言令色,足恭敬,每有彩云集,便敢入云巅。

21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18、『⒊17』子贡欲去告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219、『⒌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20、伺候父母,对他们的过错要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劝没有被听从,仍要尊敬他们,不加违抗,担忧他们但不怨恨他们

221、『⒍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2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223、《论语为政篇》中。

224、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225、”(《论语·学而篇十八章》)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重视基础知识,在掌握了“旧”的知识后,才能更好地领悟“新”的东西,并能够成为别人的良师益友。

226、『⒍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227、『⒍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228、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229、『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30、『⒋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231、『⒉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23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233、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234、『⒉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3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236、『⒍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237、这句话共包含三个部分:

238、『⒉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3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40、『⒋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1 6章原文

241、『⒍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242、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43、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24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45、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246、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提出孝顺父母,最难做到的事情是长期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色难两个字,体现了孝的最高境界,也给我们这些为人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虽难之,也要尽力践行。

24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48、孔子论孝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4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50、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51、『⒍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252、『⒍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25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54、『⒊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55、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256、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25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58、『⒈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259、『⒉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60、【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261、『⒈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62、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263、论语孔子论孝原文翻译

26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65、在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了巧言令色和恭敬的态度,这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地方。

266、『⒌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67、"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68、『⒋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69、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

270、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1 6章原文

271、最后,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内心真正善良、有仁爱之心的人,可能并不需要依靠技巧和表现来取悦他人,因为他们的内心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272、译文:公山弗扰占据费邑,起兵反叛季氏,他召请孔子去帮忙,孔子想要前往。子路很不高兴,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请我去的人,难道没有什么意图吗?如果有人任用我,我难道只想维持东周这种衰弱的局势吗?”

273、『⒊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74、『⒉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75、『⒌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276、『⒈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77、『⒊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278、『⒍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

279、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80、『⒋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8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82、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8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84、这章经文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孝的道理。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也可以称为孝子了。

28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286、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28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88、『⒍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

289、『⒈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90、『⒌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29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92、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93、『⒉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294、『⒈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9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96、『⒊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297、『⒋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298、『⒈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99、如今说的孝,只是能够养活父母。说到狗、马,也都能饲养;如果对父母没有尊敬,和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300、这句话对我们现代人也具有重要意义。

论语1 6章原文

301、『⒌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302、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303、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304、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305、译文:孔子到了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上面的人学礼是为了爱护人民;下面的人学礼是为了能性情和顺容易使用。’”孔子说:”小子们,偃的话是对的,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

306、『⒊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07、『⒊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308、『⒌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30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10、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11、『⒍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312、【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31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314、『⒍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315、论语十八章原文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卫灵公》)。

316、『⒊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317、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318、《论语》中的第十八章是《学而时习之》。原文如下:

319、【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320、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321、『⒍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22、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23、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324、『⒈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25、『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26、『⒋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27、孔子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相关标签内容推荐:    
>>以下同类内容推荐阅读:

1. 发朋友圈秒赞的句子,高情商文案经典语录

2. 简短祈祷的句子经典,寺庙祈福文案短句

3. 被美食治愈的文案,走心又走胃的美食短句

4. 形容春运的句子,过年回家路上的心情文案

5. 晚辈结婚长辈怎样祝福,这些祝福句子很合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

阅读更多
推荐图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