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礼怎么读
1、详细释义
2、君子偕老,副笄六珈。?
3、笄礼之礼是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的插笄仪式,如果女子一直没有嫁人的话,到了二十岁也要行笄礼。
4、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满15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5、一、汉字笔顺:撇、横、点、撇、横、点、横、横、撇、竖、
6、竹字头(⺮)下面加个开字是笄字,是上下结构合体字。拼音是ji,声母是j,韵母是i,读一声。笄字的意思是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
7、就是笄者分别向在场的所有参礼者行揖礼以示感谢。笄者立于场地中央,先后行揖礼于:正宾、客人、乐者、有司、赞者、旁观群众、父母。受礼者微微点头示意即可。
8、笄,簪也。——《说文》
9、节纵笄总。——《礼记·内则》
10、期颐之年:100岁,
11、期颐,读意为qīyí,对应成语“期颐老人”。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的老人。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期颐合起来,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12、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笄。
13、笄者就位
14、其他儿童年龄词
15、及笄又叫做“既笄”,指的是古代年满15周岁的汉族女子都要进行的成人礼,以笄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出嫁。(内容延伸)
16、箭笄[jiànjī]
17、笄者着大袖礼服、钗冠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国旗,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三次拜。这次是表示传承文明报效祖国的决心。
18、笄冠之礼是我国传统的成人礼,是华厦古国为承认男子、女子成年举行的一种仪式。
19、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20、就是正宾手做准备。正宾先起身,主人随后起身相陪。正宾于东阶下盥洗手,拭干。相互揖让后主宾与主人各自归位就坐。
21、笄,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冠,古代成年男子戴的帽子。我国古代的成年礼以服饰变化为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周礼》记之:男子二十即戴冠,女子十五即插笄。
22、一个竹字头加一个开是笄字,念jī
23、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
24、译文:老人和儿童快乐的生活在一起。
25、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
26、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27、加笄[jiājī]谓以簪束发。古时女子十五岁始加笄,表示成年。
28、三、笄的部首:竹
29、扩展资料:
30、笄龄[jīlíng]犹笄年。
笄礼怎么读
31、冠笄指古代的成年礼,冠是男子成年礼,笄是女子成年礼。
32、就是给笄者取“字”。正宾起身下来面向东。主人起身下来面向西。宾为笄者取字,念祝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甫。”笄者答:“XX虽不敏,敢不夙夜祗奉”笄者向宾行揖礼,正宾回礼。正宾复位。
33、古稀之年:70岁,
34、笄岁[jīsuì]
35、部首竹字头
36、及笄是女子年满15岁;弱冠是男子年满20岁;而立是30岁;古稀是70岁,期颐是100岁。
37、委貌冠上的簪子。
38、而立是古代汉族年龄称谓。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39、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就更加稀少了,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40、栉设笄。——《仪礼·士冠礼》
41、笄,念jī,
42、笄礼是中国古代时期汉族女孩的成人礼,也被称之为上头或者上头礼,其中笄指的是簪子,从周代开始,就规定了贵族女孩在订婚以后出嫁以前都要行笄礼。
43、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44、磨笄发笄吉笄未笄许笄笄总刺笄
45、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46、许笄[xǔjī]许嫁。
47、及声母j,韵母i,声调二声。
48、及笄:读音【jíjī】
49、笄者着深衣出来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正宾,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二次拜。这次是表示对师长和前辈的尊敬。
50、赞者先走出来,以盥洗手,于西阶就位;笄者走出来,至场地中,面向南,向观礼宾客行揖礼。然后面向西正坐(就是跪坐)在笄者席上。赞者为其梳头,然后把梳子放到席子南边。
51、ji一声,代表成年了,可以嫁人了
52、正宾向着西边,赞者奉上酒,笄者转向北,正宾接过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辞曰:“甘醴惟厚,嘉荐令芳。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承天之休,寿考不忘。”笄者行拜礼,接过醴酒。正宾回拜。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后持酒象征性地沾嘴唇,再将酒置于几上,有司奉上饭,笄者接过,象征性地吃一点。笄者拜,正宾答拜。笄者起身离席,站到西阶东面,面朝南。
53、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钗冠,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赞者为笄者去发钗。正宾跪下,为笄者加钗冠,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正冠。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钗冠相配套的大袖长裙礼服。
54、笄者面向东正坐;正宾再洗手,再复位;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55、冠笄”的意思是:古代成年礼。“笄”的读音:[jī]冠笄:[guānjī]引证解释:1.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翬四凤冠,各置于槃,蒙以帕。”2.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3.指成年男女。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戴名世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4.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后主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忏。”拓展资料:黄历中冠笄的解释:「冠」指男、「笄」指女、举行男女成人的仪式、称之为冠笄。古代汉族成年礼。冠指冠礼,亦称结发,加冠,是男子达20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男子已经成人,可以结婚成家了。笄指笄礼,又称结发、加笄,是女子达15岁时举行的成年礼,行此礼后,表示女子已届婚龄。
56、笄[jī]
57、笄者与父母并列,全体起立。父亲面向全体参礼者宣布:小女某某笄礼已成,感谢各位宾朋嘉客盛情参与!并与笄者向全场再行揖礼表示感谢……赞者有司朋友等人可先留下整理打扫笄礼场地。至此,笄礼结束。
58、有严格的顺序。正宾来到,父母亲上前迎接,相互行正规揖礼后入场,主宾落坐于主宾位;客人就座于观礼位;宾客都落坐后主人才就座于主人位。
59、“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弱冠之年就是20岁,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如同现在举行成人礼一样。左思《咏友》诗:
60、使关闭着的东西不再关闭;打开:~门。~锁。~箱子。不~口。
笄礼怎么读
61、这些都是古人对年龄阶段的别称,有一些因为常用,就保留了下来,如“豆蔻年华”,“知天命”,“花甲”、“古稀”等等,另外一些因为字形复杂,或者使用次数很少,就逐渐荒废,随着字成为生僻字,也就成为生僻词,少有人用,像“耄耋”、“期颐”、“及笄”等等。
62、关于古稀最经典的一句诗是“诗圣”杜甫的《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63、桑木做的簪子。
64、古代女子服丧时所用的竹制簪子。
65、及笄15岁左右,弱冠20岁左右,而立30岁左右,古稀70岁左右,期颐100岁左右。
66、总笔画10
67、在古代15岁行及笄礼,予示姑娘已成年,可行婚配
68、五、造字法:形声;从竹、开声
69、指女子十五岁成年。亦特指成年之礼
70、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
71、及笄始笄逾笄骨笄恶笄笈笄加笄
72、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笄者回到东房,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笄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73、“笄”的读音是jī。(得出结论)
74、笄,簪也。——《说文》
75、及笄之年的意思
76、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其实它对我们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77、笄声母j,韵母i,声调一声。
78、及笄的拼音是[jíjī]。
79、笄者着襦裙出房后,向来宾展示。然后面向父母亲,行正规拜礼。这是第一次拜。这次是表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
80、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81、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高寿,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我们现代也没有这样文绉绉地称呼或形容百岁老人了,除非是在文学作品当中。
82、打通;开辟:~路。~矿。墙上~了个窗口。~了三千亩水田。
83、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84、二、词组释义:
85、笄者跪在父母面前,由父母对其进行教诲。具体内容父母酌定。笄者静心聆听,在父母说完后答:“儿虽不敏,敢不祗承!”。对父母行拜礼。
86、及笄女子15岁成年,男子20岁加冠成年,而立男子30岁,七十古稀,期颐一百岁
87、设笄珥,衣阿锡。——《列子·周穆王》
88、主人立于东面台阶位等候宾客;有司托盘站在西面台阶下;客人立于场地外等候;笄者(沐浴后),换好采衣采履,安坐在东房(更衣间)内等候;音乐演奏开始。
89、笄是古代中国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笄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在古代,中国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也称“笄年”。
90、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
笄礼怎么读
91、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92、竹字头开字底是:笄[jī]
93、不惑之年:40岁。
94、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95、二、释义:
96、委笄[wěijī]
97、有司撤去笄礼的陈设,在西阶位置摆好醴酒席。正宾揖礼请笄者入席。笄者于是站到席的西侧,面向南。
98、玉笄綦会此冤弁之笄也。——张衡《东京赋》
99、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
100、笄的同音字:机、极、几、吉、记、纪、击、饥、计、辑、集、缉、叽、济、寄、计、迹、悸……
101、古代女子十五岁及笄读及jiji第一个二声,第二个一声
102、折委笄,此男子安发之笄也。——《国语·晋语》
103、一、笄的读音:jī
104、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呢?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105、弱冠之年:20岁(古人二十岁成年,行冠礼,男子),
106、中文名笄
107、荆笄[jīngjī]
108、“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09、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
110、古代活过70岁的“古稀”老翁等学问大家,堪以稀少称奇。而他们在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如果毫无建树,仍不免长嘘短叹,唏嘘不已。
111、及笄(jí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什么是笄?《说文》:“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112、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113、◎笄jī
114、用荆枝制成的发簪。借指贫妇。
115、(合拢或连接的东西)展开;分离:桃树~花了。扣儿~了。两块木板没粘好,又~了。
116、中国冠笄。——《淮南子·齐俗》
117、及笄之年:15岁(女子),
118、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那么古代15岁的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岁“束发”,这时还应学会各种技艺。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119、一般在女孩十五岁成年的时候举行,但是女孩要一直没有出嫁或者没有许配人家的话,那么到了二十岁还要再举行一次笄礼。
120、(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同本义
笄礼怎么读
121、明朝唐寅(唐伯虎)为感慨自己活过了“古稀”而填了一首《七十词》:
122、笄,音[jī]。部首:竹。释义: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123、笄的读音是:jī。
124、六、相关组词:
125、开kāi
126、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解:“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127、笄,拼音:jī,释义: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笄。
128、竹字头开字底是笄,拼音是[jī]。
129、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词语,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髻,非常可爱。“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130、笄礼是我国汉族的传统成人礼仪,同时也是汉族人民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个体成员的成长有着笄礼和鼓舞的作用。
131、竹字头开字底念:笄
132、簪笄[zānjī]即簪子。
133、拼音jī
134、而立应是能循礼而行,礼可以代表“义”,即克己去私。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能立即能循礼而行。而立代表着人的行为已经不再只为自身,而是为他人着想。
135、古代女子15岁及笄应读作jiji
136、基本信息
137、出自: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138、基本释义
139、及笄读:[jíjī]及笄,汉语词语。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140、桑笄[sāngjī]
141、四、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142、笄指的是古时候女性用来固定挽起的头发的一种簪子,或用于插住帽子。(原因解释)
143、笄由竹字头和开构成。竹字头的字很多,这里不列举。
144、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
145、笄者揖谢
146、(形声本义: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
147、“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148、笄岁[jīsuì]女子十五岁。谓及笄之年。
149、主人(父亲)起身,简单致辞,可以说:今天,小女某某行成人笄礼,感谢各位宾朋佳客的'光临!下面,小女某某成人笄礼正式开始!稍顿片刻,说,请某某入场拜见各位宾朋!
150、又如:笄珈(原指妇人首饰。亦代指妇女);笄珥(古代妇女常用以装饰发耳的饰件);笄导(即簪导。一种首饰。用以束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若相关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时,请您联系我们,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相关链接。句子大全网对互联网版权绝对支持,净化网络版权环境。